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BES型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

BES型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文档可编辑 word文档可编辑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名 称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 题 目 类 型 毕业设计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机电一体化(专科)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辅 导 教 师 时 间 2012年3月至2012年4月 word文档可编辑 word文档可编辑 目录 [摘要] 21 前言 1 1 热力计算 1 1.2定性温度和物性参数计算 2 1.3初选结构 2 1.4管程换热计算及流量计算 3 1.5壳程换热计算 4 1.6传热系数 5 1.7管程压降 6 1.8壳程压降 7 1.9压强校核 8 2 结构设计 9 2.1换热流程设计 9 2.2管子和传热面积 9 2.3管子排列方式 9 2.4壳体 10 2.5管箱 11 2.5.1.封头 11 2.5.2.箱壳 11 2.6固定管板 11 2.7分程隔板 12 2.7.1管程分程隔板 12 2.7.2壳程分程隔板 12 2.8折流板 12 2.9拉杆 13 2.10进出口管 13 2.10.1.管程进出管 13 2.10.2.壳程进出口管 14 2.11浮头箱 14 2.12浮头 14 2.13补强圈 15 2.14法兰 15 2.14.1法兰密封面的型式 15 2.14.2壳体法兰 16 2.14.3接管法兰 16 2.15支座 17 3 强度校核 18 3.1管箱的强度校核及优化 18 3.2壳体的强度校核及优化 20 4 制造工艺及安装 21 4.1制造工艺 21 4.1.1封头的成形 21 4.1.2筒节的弯卷成形 22 4.1.3其它 22 4.2安装与拆卸 22 5 Autocad二维模型图 23 总结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附件: 27 武汉科技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系 部: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 教授 1.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 2.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2012年3月22日~2010年4月22日 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换热器设计原始数据 壳体规格Φ600;管箱规格Φ620;换热管规格 ?25×2.5 L=6000 项目 壳程 管程 设计压力(Mp) 2.45 2.45 操作温度(进口/出口)℃ 175/155 144/163 设计温度℃ 200 125 介质 急冷油 锅炉给水 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1)换热器的发展概况 (2)总体参数设计计算 (3)传热学计算 (4)换热器的工程图设计 5.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工程图:总装配图1张,部件装配图和零件图5张 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 熟悉autocad 上机100小时 任务书批准日期 2012/3/20 系主任/责任教授 任务书下达日期 2012/3/22 指导教师 完成任务日期 2012/4/22 学生签名 word文档可编辑 word文档可编辑 武汉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 系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辅导教师 开题报告时间 2012年3月-2012年4月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 一、题目来源及其类型 题目来源:生产实际 题目类别:毕业设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换热器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热量交换设备 ,随着现代新工艺、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能源问题的日趋严重 ,世界各国已普遍把石油化工深度加工和能源综合利用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换热器因而面临着新的挑战。换热器的性能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发达的工业国家热回收率已达 96% 。换热设备在现代装置中约占设备总重的30% 左右,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绝对的优势,约70% 。其余30% 为各类高效紧凑式换热器、新型热管热泵和蓄热器等设备,其中板式、螺旋板式、板翅式以及各类高效传热元件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继续提高设备热效率的同时,促进换热设备的结构紧凑性 ,产品系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并朝大型化的方向研究发展。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2] 钱颂文.换热器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装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王志魁.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贺卫国.化工容器及设备简明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王志文.化工容器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

文档评论(0)

zj1823223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