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教学思想的三特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传统教学思想的三特点

儒家传统教学思想的三大特点 钟杨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传统的教学思想并非过时陈旧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和学相统一,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其特点。需要的是我们在现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有价值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儒家;传统;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I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57(2003)09-0007-04 提到传统教学思想,教育界许多人通常会联想到过时、陈旧和古板等词汇,并把现实教学活动中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归结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诸如理论脱离实际、只重教不重学、学生智力发展缓慢等等。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和不科学的。实际上,传统教学思想也有褒贬好坏之分,也有适应不适应当前情况之分,它并不等于保守落后,并不都是过时和陈旧的。作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主流的儒家教学思想,如果我们辩证地加以看待,认真考察其思想脉络,至少可以概括出对我们不无裨益的三大特点。 一、儒家教学思想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非现代教学思想中才有的新鲜提法,而是古已有之。它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并经久不衰。 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术人才,因而历来都强调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这样说,儒家从孔子开始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从来就没有过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主张。下面以各历史时期的几位著名代表人物的教学思想为证,说明传统教学思想并不具备或“享有”理论脱离实践的特点。 孔子,儒家的开山鼻祖,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教学实践,其精深、优秀可想而知。孔子在教学中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便是在讨论如何处理学与思的矛盾问题时,他也没有忘记联系实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里的“思”,并非脱离实践的思,而是说的“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即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思考。显然,孔子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又如他在讨论学与用的矛盾问题时,即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诸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以学<诗)为例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熟读了<诗)三百篇,管理政事却管不了,出使外国却又不能独立应对,像这样的人,读<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得显然,孔子认为这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是知而不能行。因此,他不仅要求学生经过学、思获得和巩固知识,而且还要求把实践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孔子不仅在思想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在行动上也体现得极为充分。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苟子也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教学过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按他的意思,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知识,首先通过耳、目等感官,得到感性认识,再通过“心”的积极思考,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由人体直接的实践活动表达出来。如果认为正确,便可视为法则而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他看来,教学过合起来。他又说:“不闯不若闯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效儒》)教学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在于实践——“行”。“行”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终极目标。只有学而能行,才算完整的认识,也才能最后把握真理。由此可见,苟子是不主张只知不行的,而是强调教学应知行结合,即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宋代的朱熹可以说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在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来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宋史>本传讲朱熹“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教育弟子:读书则穷究其理,行己则践其迹。可见他主张教学中的读书穷理与躬行实践并重。在朱熹看来,读书穷理只是手段,而目的则是躬行实践。他特别强调“读书需要切己体验”,指出:“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专求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就身上推究,始得。”(《朱子语类》卷十一)按他的意思,读书必须把书中的知识联系到自身的实践,只有亲身实践了,才算真正获得了知识。如果仅仅知道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两样;反之,想去实践但又没有弄清道理,那么这种实践将是盲目而不可靠的。总之,知而不行,等于不知;不知而行,实为蛮干。可见,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朱熹是主张两者结合的,难怪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同上,卷九) 清初教育家张履祥也同以上教育家一样,主张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所处的时代,由于科举制度的病入

文档评论(0)

186****0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