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探析
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探析** 西南科技大学 会计专业 准考证号:=== 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探析 Hot Tip 1、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 。 2、存货准则的主要内容 3、会计存货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分析 Diagram Diagram (二)存货相关会计科目名称的变化应趋向合理 为了保证新准则的规范、严谨,周转材料的摊销也应取消分次摊销法。原因在于五五摊销法已考虑到某些周转材料价值较高,使用时间较长的特点,且费用成本分摊也较均衡、合理,存货资产依然保留在账面上,账实一致。因此完全有理由取代分次摊销法。否则新准则的这一作法让人难以理解。 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按其差额计提跌价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对应的科目从“管理费用”变为“资产减值损失”,这一变化,提示信息使用者应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风险。其核算内容及范围都较以前有所扩展并趋向合理。 * * LOGO 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 1 存货准则的主要内容 2 对存货相关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思考 4 会计存货准则的主要变化与分析 3 对我国存货准则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及建立规范准则的对策 5 存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资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如直接购入,投资者投入,通过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交易取得,但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按存货管理的资产都适用新准则。 1 “总则”部分,说明了制定新存货准则的目的、依据以及该准则不涉及的内容范围; 3 “计量”部分,说明了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以及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等内容; 2 “确认”部分,说明了存货的定义以及存货确认的条件; 总则 确认 计量 披露 4 存货准则第22条规定了企业应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信息。如: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 会计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的构成不再特殊化 (二)允许借款费用计入相关存货价值 (三)提供劳务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四)适当引入公允价值 (五)取消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规定,存货应当以其成本入账。购入存货的成本,通常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核算中往往将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计入当期损益,而且旧准则是认可这一会计处理的。新准则取消了这一规定,意味着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成本构成不能再搞特殊化。 (一)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的构成不再特殊化 新准则考虑到某些行业的特殊性,允许将符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计入相关存货价值,更加符合历史成本原则,使存货成本计量更加准确。但模糊表述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结果是,借款费用既可以资本化也可以费用化,既可以计入存货成本,也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导致人为操纵利润。 (二)允许借款费用计入相关存货价值 3 新准则对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存货成本规定予以明确,使存货成本的概念更明确地延伸到产品和劳务领域,对于提供劳务的行业来说,存货项目的使用具有了更明确的准则依据。 4 我国新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引入公允价值是会计改革的突破,从会计政策的选择及相关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都给会计人员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留下了很大选择空间。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供劳务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四)适当引入公允价值 (五)取消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5 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减少备选方案,降低企业在不同计价方法间进行变更的几率,避免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存货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应趋向一致 (二)存货相关会计科目名称的变化应趋向合理 (三)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应趋向完善 4、对存货相关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思考 (一)存货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应趋向一致 (三)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应趋向完善 新准则可变现净值的涵义不够准确、完善,未使存货真实反映企业期末存货资产的价值,而是将未来的收益在存货的价值中予以确认,违背了真实反映企业期末存货资产价值的初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