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脾胃科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doc

59脾胃科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格式整理版 PAGE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 = 4 \* ROMAN 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 = 1 \* GB3 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 = 2 \* GB3 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1)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广木香、砂仁、炙甘草。饱胀不适明显者,酌加枳壳、大腹皮、厚朴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膈俞、脾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7次1疗程。 ②耳针 选穴:交感、神门、脾、肝、胃。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7~10天。 (3)灸法:直接灸、艾条灸合谷、足三里等。 (4)中药泡洗技术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5)穴位贴敷: 选穴:天突、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等。 选药: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之品如生黄芪、党参、白术、木香、乌药等。 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外敷穴位4~6小时。每次选1~3穴,每日1次,7次1疗程。 (6)饮食疗法 脾虚气滞者应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饮食要规律,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辛辣及酸性、刺激性食物。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川芎、制香附、苏梗、白芍、陈皮、法半夏、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膈俞、肝俞、脾俞、太冲。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7次1疗程。 ②耳针 选穴:交感、神门、脾、肝、胃。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7~10天。 (3)灸法:直接灸、艾条灸合谷、足三里等。 (4)中药泡洗技术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5)穴位贴敷 选穴:天突、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等。 选药: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之品如白芍、陈皮、元胡、丁香等。 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外敷穴位4~6小时。每次选1~3穴,每日1次,7次1疗程。 (6)饮食疗法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1)推荐方药连朴饮。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