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学实践性
历史学的实践性; 历史学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 ; ; ; ; 东西方古典史学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东方,历史学在各种学问中地位崇高;在西方,历史学在知识领域中或多或少被低矮化和边缘化了。然而,二者的相同之处更为引人注目。在古代东方,历史学是一门在“不虚美,不隐恶”的要求下求真的学问,古代西方同样是如此。在古代东方,历史学是与国家治理高度关联的实用学问,古代西方也并不逸出此外。尽管古代东方历史学的地位几乎无与伦比,如刘知幾所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唐]刘知幾:《史通》外篇《史官建制》。]而在古代西方历史学却远未达到这样的地位,但这并没有妨碍古代西方史学家在史学实用价值和实践性方面,???得与他们的东方同行们相同的认识。在“东”与“西”的两种史学类型中,东方史家的追求显示了历史学价值的指向和表现,西方史家同样显示出这种指向和表现,而且由于其在知识体系中特定的学术位置即历史学不那么被人们所看重,它的显示更有意义。; 逻辑的证明; ; ; 对历史学价值的否定:
第一,历史学没有实际作用。“一个人的历史知识不管怎样高深,他也不能借此发明蒸汽机”,因此,历史学“就完全不会象自然科学那样,有任何实用价值”。[[英]屈威廉(G.M.Trevelyan)著、施子愉译:《克莱奥——一位缪斯》,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177页。]这就是说,“科学研究对于改变现代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历史研究充其量也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没有人可以从历史研究中得到好处”。[ [美]贝克尔(C.Becker)著、段涓译:《什么是历史事实?》,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238页。]; ; ; 历史学的基础是实证,即对历史真相的最大限度的接近。与自然科学不同,历史的客体不是物而是人,是有着欲望的、进行着各种各样创造性活动的、充满着无穷变数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研究的客体实际上也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学的实证过程是活着的主体与消逝的主体之间的复杂的交流过程。
由此出发,历史学科形成了自身的问题序列,其中既有与自然科学相似的方面,如因果关联、普遍性和规律等。也有自然科学所没有的内容,如人的心理活动,人性的表现和伦理道德。后者显然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因而自然科学也不能就此对历史学进行评判。而在前者,由于历史研究是活着的主体与消逝的主体的对话,而且是极不完整的对话,其证明方式与自然科学也有着很大不同。
对于历史过程“解释”和“说明”的不确定性和非终极性,是这个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这个学科保持活力的根源。;
历史学知识之树常青,不仅来自于不同时代人们对往昔岁月历史残片的更多和更好的缀合,也来自于对现实问题的领悟和回答,来自于将平凡的历史知识在理论层面上的升华,来自于历史学先天具有并被自觉和自主执行着的实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既是当代的和思想的历史,也是实践的历史。; 无用之用:历史经验的价值和局限;顾颉刚:“我们得到的结果也许可以致用,但这是我们的意外的收获,而不是我们研究时的目的”,“固然,我们研究的东西也许是社会上很需要的,也许现在虽没有用而将来可以大用的,但这种的斟酌取择原是政治家、社会改造家、教育家的事情,而不是我们的事情”[顾颉刚:《一九二六年始刊词》,《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在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中,“有”和“无”是道家学派提出并论述最多的一对概念。《老子》第十一章提出了三个“无”和“有”用的例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结论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文字断句,或将“无有”连读。两种读法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 这段话表达的是只有有“无”才可能有“有”,只有“无用”才可能出现“有利”即“有用”。老子的这一思想,被庄子概括为“无用之用”。[ 《庄子·人间世》篇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第一,历史学“无用之用”说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有意义的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