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核心素养下“苏式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苏式课堂教学”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符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富有个性风格化的课堂特色的追求。它注重点滴积累与感悟,注重引导和催生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学会学习、自主发展与实践创新。“苏式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两者不谋而合。其中,课堂教学与练习设计是“苏式数学课堂”生根发芽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核心素养 苏式数学课堂 教学与练习设计
一、核心素养培养下的“苏式数学课堂”
“苏式课堂”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符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富有风格化的课堂特色追求。它注重点滴积累感悟,注重催生学生的智慧。其中数学课堂特色如下:
(一)遵循数学思维习惯,关注身心发展规律
“苏式数学课堂”强调教学、知识和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教环节,精细打磨教学细节,精准思考教学语言,打造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精妙流畅等特点的课堂,尤为关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习过程。
(二)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与力度
“苏式数学课堂”关注“张弛有度”“进退有度”“深浅有度”。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终极追求。“苏式数学课堂”倡导教师以“不应求全,但应求联”“不应求全,但应求变”的策略来辩证地看待传统的双基教学,重视深入浅出,倡导举一反三,在联系中促进生长,在变化中催生深刻,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以爱启智,课堂注重朴实无华
学生的智慧开启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苏式数学课堂”关注因材施教,关注学生潜能的挖掘和自育意识的激活。在当下部分课堂表现出“浮、闹、散、假”的不良风气下,“苏式数学课堂”对“扎实”与“质朴”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
二、“苏式数学课堂”与核心素养整合。催生适合的练习设计
(一)练习设计求新思变
课堂练习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当设计一些创新的具有趣味性的练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层次,提高教学效率。一味追求数量不太符合“苏式数学课堂”的教学规律。
1.趣味练习
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水平不高,教师可以安排游戏设计、抢答等活动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最后巩固的环节就可以设计互动游戏,报到座位号(1,4)(5,3)(2,x)(y,3)(x,y)的学生起立互动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效果也较好。
2.一题多练
课堂练习量太大在情感上易引起学生反感,教师不妨把几道题目整合为一道题,或者在一道题中包含多个知识点的考查以减少题量,学生的练习兴趣就会有所提高。例如,在《百以内加减法》的练习中,教师可出示:把1~9中剩下的数字填入九宫格,使每一行、列和对角线的三个数之和等于15。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教师可以把考查学生汇总、筛选、排序的知识点设计入同一题,这样既减少了练习量,又能激发学生的挑战力。学生看到此类题通常热情度较高,既告别了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也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练习设计求巧重效
“苏式数学课堂”在设计练习时更加注重教学技巧,提倡“更好、更快、更优、更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学生较难理解、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因此练习设计的巧妙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照练习
教学中有些题目文字和知识点考查相似,但在语言表达上不太相同,最后的算式与结果也不同,这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对照练习。例如,在列式计算或者解决问题的题型考查中,多者相比较时,谁和谁比,谁比谁多应当让学生把握清楚,比较对象不同最终答案也不同。例如,在学习了乘除法计算后,教师可以进行整合训练:已知A是B的整数倍,已知B,求A,用乘法计算;已知A,求B,用除法计算。这类题目错误率较高,教师可以巧妙地把这类题目进行对照练习,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探索练习
数学练习设计讲究层次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重在感悟。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时,在学生掌握了23×11,42×11,45×11的计算规律后,出示48×11,56×11,教师可以提问:还能用刚刚的计算规律进行计算吗?学生面面相觑。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之前的规律进行自主探索,学生也是能够掌握规律、总结方法的。例如,在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基本新授后,可以出示以下练习:20×5=,40×5=,50×4=,50×8=,50×40=,80×50=,先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为什么按以前的规律计算,积中会多出一个零呢?通过讨论探究,学生掌握多零的原因;然后进一步练习:25×4=,125×4=,250×8=,1250×8=,说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