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药源性肝脏疾病.pptVIP

  1.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源性肝脏疾病 孙淑娟 定义 药源性肝脏疾病(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是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研究范围 药物直接引起的肝损伤 由药物引起其他因素间接导致的肝损伤 本章主要内容 药源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 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影响药源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药源性肝损害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分型 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与预防 药源性黄疸 各类药物所致肝损害 药源性肝脏疾病的流行病学 药源性肝损害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6% 所有黄疸和急性肝炎病人的5% 非病毒性慢性肝炎病人的20%~25% 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 不明原因肝损伤的常见原因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肝病的病人 病因学 本章主要内容 药源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 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影响药源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药源性肝损害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分型 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与预防 药源性黄疸 各类药物所致肝损害 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药源性肝损伤的非免疫机制 药物本身具有肝毒性 药物代谢产物的肝毒性 药物在肝脏的生物转化 药源性肝损伤的免疫机制 药源性肝损伤的非免疫机制 药物在肝脏的生物转化: 药物大多为非极性大分子物质,非极性物质必须在肝内进行代谢,即生物转化。由非极性变为极性,由脂溶性变为水溶性,然后才能经肾脏或胆汁排泄。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途径 Ⅰ相反应(phaseⅠ reaction) 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途径,给母体分子引入某种极性基团,如羟基(-OH)、羧基(-COOH)、氨基(-NH2)或巯基(-SH)等,从而增加母体分子的极性或水溶性,为Ⅱ相反应提供药酶作用的合适底物。 Ⅱ相反应(phaseⅡ reaction) 以Ⅰ相反应的代谢产物为底物,在转移酶类作用下,底物的极性基团分别与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以及谷酰胺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最终排泄物。 药物代谢酶系统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s, MFO)系统 细胞色素P450,是MFO最重要的功能部分,能与氧结合,催化底物的单氧加合作用 辅酶Ⅰ(NAD)细胞色素还原酶及辅酶Ⅱ(NADP)细胞色素还原酶,总称P450还原酶,在单氧加合作用中,它们作为氢的载体,起电子传递作用 辅因子,即内质网中的磷脂酰胆碱,在生物转化中起加速电子传递作用 上述三种成分总称为P450酶系统 药物代谢酶系统 已知大约有30多个CYP450同工酶参与药物的代谢,但主要占主导地位的酶类主要有: CYP1A2, CYP2D6, CYP2C9/19, CYP2E1, CYP3A4等 由于P450酶系统的遗传多态性,造成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可能影响药物的药效、不良反应和致癌易感性 药物代谢与药源性肝损伤 某些药物在肝内P450酶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产生亲电子基和氧自由基,引起肝内谷胱甘肽耗竭,并与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线粒体、细胞骨架、微管、内质网及细胞核功能,结果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凋亡和对非实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敏感性增高等 如果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肝窦底侧膜的摄取障碍、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破坏和毛细胆管膜上的转运器的功能障碍,则可导致药物性胆汁淤积 干扰肝细胞的血供应 损害肝细胞的亚微结构 药源性肝损伤的免疫机制 药物或反应性代谢产物可通过改变肝细胞的蛋白质形成新抗原、以半抗原复合物形式获得抗原性、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等启动细胞免疫和/或体液免疫反应,引起免疫介导的肝损伤 本章主要内容 药源性肝损害的流行病学 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 影响药源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药源性肝损害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分型 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与预防 药源性黄疸 各类药物所致肝损害 影响药源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药物因素 个体因素 原发病的影响 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疗程、剂量、给药方式及联合用药的影响 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1.药物因素 药物本身就具有肝脏毒性,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肝脏损害,如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等 影响肝脏脂肪代谢过程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如四环素等 选择性地干扰肝实质细胞代谢的某一环节,影响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如甲氨喋呤、6-巯嘌呤等 使肝脏血流减少引起肝脏解毒功能障碍,如西咪替丁和普萘洛尔 1.药物因素 干扰胆红素向胆小管排泌或由血中摄取,而引起淤胆型肝炎,如利福平和新生霉素 诱导P450的活性,例如酒精诱导P4502E1,能增加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反应性代谢物的生成速率,从而增加其肝毒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