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聚焦 1.核心观念 2.思维方式 3.学科本质 4. “一点四面” 最有深度学习的一个样本,就是美国式的翻转课堂,它给我们怎么做深度学习很多的启示。教师把要讲的内容做成微视频,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如此,学生变成了为主,教师变成了为辅,这是对布鲁姆分类的一个颠倒。最关键的是,原来是布置作业,现在是以做项目为主。 清华大学化学系宋心琦教授:“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学生正确的, 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 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过程中获得,不是考试考出来的,对教师进行教材理解指导和教法指导比成天想着考什么、怎么考更重要。课堂教学实例很重要,建议老师可增加情景知识教学,注意情景材料应具有典型性、多样性。 ——雷新勇(上海教科院原院长) 学习宏微符三重表征理论,阅读过济南毕华林卢珊珊、南京刘前树,广州钱扬义等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再推荐些文章,最好是专著,能深入系统学习。 * * * 能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实验现象验证氧气在空气中约占1/5体积,并了解实验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的设计意图,初步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师要在实验前应先解释实验原理(通过过量红磷燃烧,基本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体积); 这个实验也体现了氮气的某些性质:不与红磷反应,不易溶于水,但要注意氮气的这些性质并不是本实验要验证的内容,只是说明氮气的存在对本实验不会造成干扰,即要弄清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还可 增加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红磷可以验证而蜡烛不可以 用蜡烛代替红磷,不可以。原因是蜡烛的燃烧产生气体,对压强的变化造成干扰;由此推测出本实验的成功之一在于燃烧产物必须为固体; 用铁丝代替红磷,不可以。原因是铁丝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在空气中只能发出红光,这使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难以实现基本耗尽,对实验有很大的干扰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成败的关键 * * 课本讨论中,就包含了不同条件的对比:同一条件下(空气中、氧气中)不同物质的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比较;从而说明氧气浓度对反应的剧烈程度的影响 进一步渗透“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试验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其实是与氧气反应的结果. 在新授课中,让学生明确实验现象说明氧气的较活泼的助燃性,知道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氧气的反应. 在复习课时,这几个实验综合起来进行对比,强化如何进行同一条件下(空气中、氧气中)不同物质的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比较;说明 改变条件,物质也随之而变. 进一步渗透“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 * * * * * * * * * * * 不同实验条件的对比: 空气 空气 氧气 氧气 P34 新授课 条件 物质 常温下 加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铁丝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铁丝发出红光 火星四溅,瓶内壁溅有黑色斑点 木炭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木炭持续发出红光 发白光 硫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蓝紫色火焰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 无明显变化 复习课 木炭持续发出红光 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酚酞溶液 分子的运动性质实验 新授课 复习课:烧杯的作用?现象的区别? 思考2:烧杯C的作用? 思考1:烧杯D的作用? 思考3:右图装置E能观察到现象和课本实验有何优点? E 课堂聚焦 1.核心观念 3.学科本质 4.“一点四面” 2.重视化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概念“化学反应”的学科思维形成 初步形成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是变化的” 第二单元课题2 建立概念 丰富概念 物质的种类 “变化的类型” 第三单元课题2 微观粒子 “变化的实质” 深化概念 “NaOH的变质”实验探究 科学探究思维是在科学探究的体验中形成的,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应注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尽可能创造机会给学生实验,用实验去解决实验的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化学 九年级 下册P78 教学反思 一:习题课和复习课应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构筑化学基本观念 化学学习是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初三化学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中考(况且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