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释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简《保训》释文

清华简《保训》笔札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 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以下简称《释文》)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间下己意,录出《保训》释文: (1)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戊子,自演=(頮水)。己丑,昧 (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 (3)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 (4)受之。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自诣(稽),氒(厥)志 (5)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迩)诣(稽),测 (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 (7)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於(呜呼),(祗)之 (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9)(微)寺(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服)不解(懈),用受大命。於(呜呼)!发,敬才(哉)! (10)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今女(汝)(祗)备(服)毋解(懈),其有所(悠)矣(也),不 (11)及尔身,受大命。敬才(哉),勿淫!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一.对部分文句的新理解 在对简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先谈谈笔者对简文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其中有些解释直接关涉到全文的核心思想,故不得不先作一番梳理。 (一)“懋功逑众” “中”是《保训》贯彻全篇的一个核心观念,前后出现四次。正如王连龙先生所说,“《保训》篇四个‘中’的涵义应当是一致的。”[8]不应当分别作解。对这个“中”字的理解,目前众说纷纭,总的来看,主要有“观念说”(精神层面)和“实物说”(实体层面)两大派。持“实物说”者最主要的依据,是8号简中的这几句话:“昔(微)(叚)中于河,以有易,有易伓(服)氒(厥)辠。(微)亡(害),迺追(归)中于河。”“中”既然可以被借,又可以在事后归还,自然应该是一个有形之物。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则又有不同解释。李均明先生认为“中”是指诉讼的判决书。[3]因唐兰先生曾根据古文字“中”的写法认为其本义为徽帜,故有不少学者主张《保训》里的“中”是与旌旗相关的事物,如王连龙认为“求”读为“聚”,“求中”就是聚集在旂旗之下,“假中”“归中”的“中”则是象征军队的旂旗。[8]网友子居先生则主张“中”读为“众”,如此简文“微假中于河”的说法正好与汲冢竹书“微假师于河”的记载相合。[10]我们认为子居的看法是对的,把简文里的“中”都释读为“众”,文意畅通,较他说为长。 4号简有文曰:“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关于“茅”字,说法不一。整理者认为“茅”属上文,断句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并解释说:“‘茅’,或以为‘茝’字之误,字当即‘’,古音见母之部,在此读为溪母之部的‘丘’。上海博物馆简《容成氏》:‘昔舜耕于历丘。’” [4]陈伟先生认为,“茅”应读为“嵍”,并引部分字书“嵍,丘也”的训释,认为“历嵍”意思相当于“历丘”。[11]赵平安先生则认为“茅”就是“草茅”的意思。他根据上海博物馆简《子羔》“尧之取舜也,从诸草茅之中,与之言礼”一句,认为“鬲茅”即指“历山草茅”。[2]其实,类似的说法已见于传世文献,如《战国策·赵策·冯忌请见赵王》:“昔者,尧见舜於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 以上说法,细究文意,皆有不安。认为“茅”是错字,未免主观臆断。说“茅”读为“嵍”,文意固然可通,但应注意,“嵍”为一生僻字,甚为罕用,目前先秦文献中似乎尚未见到此字。况且,所谓“嵍,丘也”的训释也不应作字面上的简单理解,这是训诂学中典型的大名释小名,字书中多见。“嵍,丘也”是说“嵍”是“丘”当中的一种(即陈文所引《经典释文》“前髙后下曰旄丘”之“旄丘”),就好比《说文解字》里“鹿,兽也”、“?,兽也”之类的解释,并不意味着训释语和被训释语是同义词,在语料中不能简单地替换。所谓“历嵍”的解释,恐怕不妥。至于赵平安先生的解释,最为平实,但文献中言及“某人耕于某”,介词“于”后面的宾语一般都是单纯表示地点、处所的名词,例如“耕于定陶”、“耕于海滨”、“耕于东郊”、“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