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抛物线的应用复习课案例.doc

人教版高中数学抛物线的应用复习课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抛物线的应用(复习课案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2-1中的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1)抛物线在初中以二次函数图象的形式初步探讨过,在物理上也研究过“抛物线是抛体的运动轨迹”,这些足以说明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在这一带里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应用。 (2)抛物线是在复习了椭圆、双曲线的基础上复习的又一种圆锥曲线,它是以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即第二定义)进行展开学习的,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圆锥曲线概念体系。本章对抛物线的安排篇幅不多,但与椭圆、双曲线的地位是一样的。 (3)本节进一步渗透解析的思想和方法,并进行初步运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方程和几何性质,对坐标法已有了初步认识,这些都为学习抛物线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抛物线的定义、方程和几何性质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对坐标法的认识. (2)应用需要:抛物线的定义、方程和几何性质,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体现了数学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以致用 (3)心理准备:急于寻求抛物线的应用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在动机 ,也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应用新知识的切入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目标论,设立三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熟练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并初步体会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应用抛物线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学会提出问题——直观猜想——严格论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结构的完善;在从直观猜想到严格论证中,培养学生理性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应用。 (2)难点:解析法的应用。 (3)关键:对抛物线定义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设计: (1)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借鉴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采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即:“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巩固应用”。 (二)学法指导: 1、学会在遇到新问题时自觉寻求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同化或顺应,发展认知结构。 2、学会从数与形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寻求解题思路,抓好猜想与证明两个关键,自觉反思解题过程,提高元认知能力。 3、学会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最终学会学习。 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 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估 抛物线定义的应用 抛物线, 焦点为,过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分别过两点向准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问题1】求证: 给出问题背景,引入本节课题 展示问题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并板书结论: 1.定义+平面几何知识:如右图,得证. 2.几何意义:以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相切 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②发现教学法强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③以问题串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1、通过同学对问题的回答,检测学生的情况 2、在学生板演、交流、语言概括中对学生的情况检测 【问题2】判断以线段为直径的圆与准线有何位置关系? 是问题1的变式,学生思考,有学生给出答案(相切),老师指出:重点考查:定义+几何法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3】若,求直线的斜率. 解:如右图,作垂直于于点,设,则,由定义知,故,从而,所以直线的斜率为.(推广到定比为同理可得) 考查定义+平面几何知识,学生分析后,老师给出详细解答,见右边。 ④板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 【问题4】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求的值. 【问题3】的逆过程,有学生自己解决,并由学生自己评价。 解析法的应用 【问题5】设,求证:. 选一组同学板演推导过程,并讲解想法来源。学生对该组的学习进行评价,完善自我的推导.老师明确: 解析法,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抛物线方程,由韦达定理得证. ①“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②从原有知识出发,在与新内容发生作用中同化了新内容,最终扩展原有认知结构。 思考1:结合【问题1】,你能给出的几何解释吗? 引导学生思考明确:即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思考2;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则弦长即可确定,如何用表示? 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由定义得焦点弦长公式,由韦达定理得解: 思考3:三点是否共线?(2001年全国高考题理19,文20) 用【问题5】的结论易证 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