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绿色崛起的南充路径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余培发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坚持以建设长江上游、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强化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造林绿化,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使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治污还绿,换来水清气爽。投入资金2亿多元,关闭和搬迁了南充西河两岸500米以内的95家规模化养殖场,并新建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将主城区144个排污口全部截流关闭,减少排入西河污水5万余吨/日。通过开展“蓝天行动”治理扬尘,使南充主城区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1天。 二是造林添绿,扩大绿化区域。大力发展珍稀树木、特色经济林等林业特色产业,共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20个,培育建成优质特色林产业基地200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珍稀林木基地近100个。同时,通过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城周绿化、嘉陵江南充段沿途生态绿化、景区绿化、景观打造、道路绿化等,使全市共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6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10公顷,沿江工业原料林和速丰林140万亩,通道绿化850公里;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共完成造林197.48万亩,使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是改革催绿,打造生态屏障。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对接绿色产业,打造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使生态效益日益彰显。成功创建了南部升钟湖、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等4个国家湿地公园。阆中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也已于2015年7月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初步验收,并获得挂牌。目前,南充共有湿地资源8.7万公顷,其中重点湿地5.5万公顷,国家湿地公园数占四川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存在问题 (一)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全市工业能源消耗中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局部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时有发生,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面临挑战。 (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够健全。在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制度、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制也急需建立。 (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待推广。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任重道远,低碳发展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有待在全市进一步强化和推广。 三、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规划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和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发挥好西充百科园、嘉陵大通和高坪大山坡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在嘉陵江沿岸、南充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和国道212线、318线区域新建一批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全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大突破。 (二)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工业。加快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对园区内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的企业,分别从土地出让、资金匹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催生一批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各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运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企业,重点对电力、化工、建材等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使园区产业发展逐步达到生态化要求。 (三)巩固发展经济林木产业。重点在嘉陵江及支流的滩涂地、农村荒山、荒坡、荒地及农民房前屋后大力培植用材速生丰产林。同时,加快南充境内主要公路沿线林业产业带基地建设;打造顺庆区共兴、高坪区佛门、嘉陵区凤垭山等10个万亩珍稀林木种植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市珍稀林木产业发展。 (四)科学合理布局主体功能区。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基本国策,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土地利用空间管控,不断优化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市域空间总体布局,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生活空间,拓展生态空间。 (五)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完善国土空间监测系统,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分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实行差别化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农业优先的绩效评价。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安排政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