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两栖”与中国二元社会的变革.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章导读] 长期以来,“二元对立”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逻辑方式,塑造出各样泾渭分明的知 识图景,在这种分庭抗礼的制衡中,大众习惯性地认为,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演变都不脱离 类似“非黑即白”的思维范式,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即用“城乡二元论”讨论当下中国社 会农民进城问题。本文突破社会科学批判与制造二元对立语境,将“入城农民”与“农村” 的“两栖”联系概括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人身 - 家庭’在乡村 - 城市空间上的撑开”。在此 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从“场所”的重叠或延伸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农村的“空心”现象。 * “乡-城两栖”与中国二元社会的变革 朱晓阳 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社会科学中存在各种二元对立预设。可以说,社会科 学是在批判与制造二元对立中发展演变的。如有同行所言,二元对立是我们分析 社会世界的利器,它有助于增强社会科学分析的穿透力,但其负面影响也很明 显。不合适的二元对立,常常会误导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造成现实和理论、实践 和政策之间的错位。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这样一种错位的二元对立——就是用城 乡二元论去看待当下出现的县域“城-乡两栖人”及其生活环境。 从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工业化-城市化以来,城市与乡村二元区分和对立被 认为是有目共睹的现实状况。当时的社会科学前贤思考社会的重要预设框架之一 就是城市和乡村或与此相关的现代和传统对立。这种预设有现实依据。例如,可 以设想一个如同马克思或恩格斯一样的人物如何体验城市和乡村的世界。乡村与 伦敦或曼彻斯特这样的城市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如 同脱胎换骨,乡村的血缘和地缘联系因为距离遥远、通讯不便、交往减少等而被 终结。在乡下因农业产出不够维持生活的小农,被认为是小农即将破产的前兆, 兼业农民没有出路,只有离开乡村进城。城市与乡村不能兼得,这在当时是怎样 的一种体验呢?试想一个进入城市打工的人与自己的乡下父母和亲戚之间的联系 确实会变得虚薄或出现“断绝”。要返回乡村需要马车辗转漫长路途,19世纪 中期以后有了铁路,但火车能到达的地方仍然很少,其速度绝非今日的动车或高 铁能比。要与乡下的家人通信,一封信得多日才能到达。因此要操心乡下世界的 事务对于一个城市人来说变得不大可能。乡下人千辛万苦来到城市往往会觉得以 前熟悉的亲人都变成了陌生人,不再亲热了——这是19世纪到20世纪的文学作 品或电影里经常有的情节。 88 用社会科学的说法,城市生活有自己的网络和组织——这是与乡村的血缘 和地缘网络不同的——通过业缘和契约形成的网络。人在城市面对的都是互相没 有血缘和地缘联系的陌生人,他们可能是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家,商品的买 卖者,因契约而联系的房东等。总之如西美尔所称之“陌生人”。马克思和恩格 斯将这种因资本主义扩张而普遍化的现代性空间(或城市)的力量称为使“一切 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滕尼斯则看到这种城市是“社会”,是与“共同体” 或农村相区别的。[1 。人类学叙述非洲城市化研究的一个词汇是“去部落化”, 而涉及墨西哥的研究则使用“俗民-城市连续体”(folk-urban continuum)。[2] 这些研究都表明乡俗社会与城市是处在两个极端,而且从乡俗到城市有着随空间 距离远近而发生的社会转变,或者说随着距离城市越近,现代化程度越高。

文档评论(0)

开心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