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谐文化中国文化发展必然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谐文化中国文化发展必然选择.doc

与谐文化:中国文化发展必然选择 [摘要]中华文化蕴涵丰富的和谐资源与和谐智 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所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 求,对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断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 入,我国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 然要求。 [关键词]和谐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 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1-8372 (2013) 02-0036-04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 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l]o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进程, 其所蕴涵的丰富智慧资源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 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 发展要求,对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实现了从革命文化 到建设文化再到和谐文化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文化探索的主动性精神,还表明了中国 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谐 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实践发展的要求 和时代新的呼唤。 一、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和谐思想 中华文化蕴涵的和谐思想,不仅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 族的血脉之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观念、价值选择、心 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更为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奠 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包括人与自 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首先,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根据对生产实践的探索 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了 “天人合一”精神,肯定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要求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必须顺应 自然,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如孔子主张的“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孟子与梁惠王所说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也;数罟不入袴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 木不可胜用也”,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等。其次,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华在于追求“和而不同”和‘有余以奉天下”。孔子 以“和”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主张“以和为贵”。但这里 的“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有差异的和谐,即“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古人还把人际和谐推广至社 会,主张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要“有余以奉天下”,而不 能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 的和谐相处。再次,在处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关系上,中 国传统文化追求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和谐完善。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修身”思想,即“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每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 础,追求身心和谐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孔子 还认为君子应该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伟大人格 于一身,只有先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才能激发起修身的自 觉性和主动性。 二、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探索 文化是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支撑。“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 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 的政治和经济” [2]663-66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 程中,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尽 管当时并未明确提出“和谐文化”的概念,但是文化探索中 体现了和谐思维。毛泽东指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新文化,“既不是资产阶级 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 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 建的新民主主义” [2]706。这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核心地位以 后,我国文化建设还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古今中西关系的问 题。对此,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方面,针对我 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习俗各异、文化差别大的国 情,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为“艺术上 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 由争论” [3],为形成多种文化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提供了 政策指导;另一方面,提出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 针,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 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2]534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 收其民主性的精华[2]707, “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 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