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doc

人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职业中专 作者姓名:邱 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的音义。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欣赏充满诗意的故都之秋,领悟作者深沉的情感。 4、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体会情景 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特征,明白作者心境,理解文章的感情(深远幽思中的孤独)。 教学思路: 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 重视诵读美读。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设疑讨论 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 1、学生集体、个性朗诵,教师范读,了解、品位作者的语言魅力。 2、整体感知,合作学习。先学习开头和结尾(因写法相同),后学习课文中心:五幅秋景图;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探究与拓展,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秋天,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否则又怎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 客呢?从故到今,关于“秋” 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 篇名句数不胜数。那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例?(多多益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征都是景情交融,借秋景抒发自己的心情。那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去领略吧。 走近作者及本文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略提及《沉沦》中的“零余者”,并与俄罗斯作家笔下“多余人”作比较) 1934年7月,这个时候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多媒体课件展示) 题解 “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眷念之意。“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昭示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四、教学过程结构 (一)、整体感知 1、朗诵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本文写景集中在哪几段,重点写了些什么? ?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写景集中在3-7段,重点写秋天的“味”。 2、分析1、2自然段,完成表格 秋 特征 感受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1、2自然段为文章总起部分: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依恋。那本文其他地方还用了这 样的手法吗?(最后一部分13-14自然段) 3、分析13-14自然段,上面提到其也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但是否全部相同,谁来分析一下? ?不同之处:与前文呼应,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本体: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相似点:秋味 黄酒 之与 白干 不烈稀饭 之与 馍馍 不浓 黄酒 之与 白干 不烈 稀饭 之与 馍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34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8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