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一章.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你知道吗? 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为什么要学习它? 2.怎样区别正常与异常?判别指标? 3.怎样对形形色色的心理行为异常进行分类? 4. 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5. 变态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6. 怎样进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变态心理学? 案例与数据 案例一 一个9岁儿童,因病不能走路,一直由父母及家人照顾,和外界接触少。年龄小时就特别爱笑,为一丁点儿小事就得前仰后合,浑身瘫软。那时成人只觉得这小孩子挺可爱。现在已近10岁,尽管聪明,却仍未上学。仍然动不动大笑一通,常因为正常人看来不应发笑的事情而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人们开始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病?因为他的情绪表现和正常同龄儿童相差太远了。 案例二 一个人很讲卫生,饭前便后都要洗手。最后竟发展到稍微接触某个东西之后就要洗手。经常把手洗得发白,仍不罢休。 案例三 上海某大学化学系有位四川籍新生,入学后日益孤独、忧郁,不久便不能坚持正常上课了。原来他从小娇生惯养,到上海后,生活不会自理,连洗衣服都很困难。平时爱吃辣椒,没有辣椒的饭菜难以下咽,又由于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常被同学当作笑料,因而人际交往受限。于是开始失眠,进食不香,日渐消瘦。经医生诊断,认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症。 案例四 美国一个中学生,在学校的功课很差,除了上体育课之外,没有玩伴。在一个宁静的下午,他在一个商业区的交叉路口开枪射杀一人,打伤数人。当子弹打完后,他还扣动扳机直到被警察制止。(美国中学生的爆发性障碍。) 数据 1980年,全美国人口2亿2千万,心理障碍患者达25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0%以上。 1982年对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的调查表明,城乡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0.54‰(与发达国家相接近),比50年代的1.3~2.8‰和70年代的3.2~7.3‰,均有明显上升。1983年以来,北京各大学校中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精神疾病已由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超过了传染病。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变态心理学? 社会的需求。 个人的需要。 改善个人知识结构的需要。 学科发展的必然。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并阐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浏览:其他的界定 变态心理学是对心理障碍进行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高湘萍,《学校心理病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分类、解释、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同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王玲,《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浏览:其他的界定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变态人的行为和精神过程。(詹姆斯·佩奇,《变态心理学》,新德里1976年) 变态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在常态和普遍人格结构中的变态行为。(E.罗森、福克斯、格里戈里,《变态心理学》,国际学生第二版,1972年) 借助变态心理学研究那些所谓常态人格的偏离和变异现象。(梅采尔·马奥尼,《变态心理学》,圣弗朗西斯科研城1980年 二、 正常与异常 正常与异常泾渭分明吗? 变态就是不同于常人吗? 正常与异常泾渭分明吗? 首先,心理和行为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间并无非常明确的界线。或者说,正常与异常之间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其次,即使是变态心理也有程度的不同。 何谓「正常/常态」? 医学观点:没有生理方面的病痛 统计学观点:平均数 社会规范观点:所数人认为是对的、应该的行为表现(不成文的习俗和规范) “正常”或健康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1974)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 身体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是主要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统一、人格稳定、心理与环境协调。社会健康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良好,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心理健康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显示出有机体的功能和效力,发动力和统一力,表现出积极性、创造性、人格统一,个性化等。 正常与异常的判别标准 一般认为“正常的心理”应具备下面8点: 1.智力在常态分配曲线以内。 2.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基本相符。 3.情绪稳定、积极、和客观情境相适应。 4.心理和行为协调一致。 5.社会适应良好,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 6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