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宋辽金元 5、叶适的“史法”之议 第四,以往《诗》、《书》之作都有叙,为的是“系事纪变,明取去也”,至司马迁著《史记》,“变古法,惟序己意”,而班固效之,“浅近复重”,“其后史官则又甚矣”,可见“非复古史法不可也。” 第五,“上世史因事而著其人”,而司马迁“变史”,“各因其人以著其事”。 叶适之论,是非得失两存之。其所涉及的问题:一是史家之史笔或曰书法,二是史书内容之真伪,三是史书之体裁,四是史家褒贬之尺度,五是史家应否有独立之见解。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宋辽金元 6、朱熹:“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大伦理:“《春秋》一发首不书即位,即君臣之事也;书仲子嫡庶之分,即夫妇之事也;书及邾盟,朋友之事也;书郑庄克段,即兄弟之事也。一开首,人伦便尽在。”“《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已。”(《朱子语类》卷八三) “君臣父子,人之大伦也。世衰道丧之日,有无君臣而犹有父子者,未有无父子得有君臣者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八) 大机会:“人读史书,节目处需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遗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皆用背得,方是。” (《朱子语类》卷一一)由此理解,可以看作是历史进程中带有转折性质的契机。 大治乱得失:“且如读《史记》,便见得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及至后来刘、项事,又知刘之所以得,项之所以失,不难判断。只是《春秋》却精细,也都不说破,教后人自将义理去折衷。” (《朱子语类》卷八三) 他认为《春秋》写出了大伦理,《史记》写出了大治乱得失,它和《后汉书》、《三国志》写出了大机会。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宋辽金元 7、郑樵论“会通之义”(《通志》总序) “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他极为推崇司马迁和《史记》,认为“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但又有两不足;“得书之路未广”,“博不足也”;“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雅不足也”。相应的,他批评班固“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自班固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 “会通之义”:一是重视古今“相因之义”,意在贯通历史的联系;一是重视历代损益,意在揭示“古今之变”。而在文献学上,则强调“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宋辽金元 8、马端临论“会通因仍之道”(《文献通考》序) (1)主张“会通因仍之道”:“《诗》、《书》、《春秋》之后,惟太史公号称良史,作为纪、传、书、表。纪、传以述理乱兴衰,八书以述典章经制。后之执笔操简牍者,卒不能易其体;然自班孟坚而后,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读者病之。” (2)历史“相因”说新解:“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无连续性)。晋之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一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有连续性),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 (3)界定“文献”:“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明清 1、王世贞的国史、野史、家史之论 “虽然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史乘考误》卷首小引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明清 2、李贽的历史是非观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汉、唐、宋三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提升练习.pdf VIP
- 《机房改造方案(老通信机房改造)》.doc VIP
- 抖音直播运营直播策划全案PPT.pptx VIP
- 高速公路监理工作管理办法 - 工程监理.docx
- 湖南省衡阳市数学小升初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docx VIP
- 1 迷娘(之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VIP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说课稿(优选3篇).pdf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 缠论108课配图课文缠中说禅 统一格式高清配图02a.pptx VIP
- 股票投资秘籍缠论108课.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