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pptx

  1.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 何为“文献” ?; 1、文献的本义 古代“文献”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娴熟礼仪掌故之人。“文献”即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记载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汉唐以后,由于文字的发展以及书写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的相继问世,关于历史、典制、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渐增多,文献的含义也逐渐发生变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当然,“献”的原始含义并未消亡,明清时期的学者著书编书,多有用其本义者。如: (1)明代学者焦竑曾编纂一部《国朝献征录》(120卷),专为当时重要人物立传。这里“献”指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又称“契文”、“卜辞文献”。 ;从内容上看,甲骨文献可分为“占卜刻辞”和“记事刻辞”两大类。 占卜刻辞,是殷人占卜活动的记录,内容涉及天象、将要发生的事件(渔猎、战争)、生死病梦等人事休咎(吉凶、善恶)以及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 记事刻辞,是与占卜无关的单独的记事文字,主要内容为战争、祭祀等宫廷大事。;殷人信鬼神,重占卜。占卜之后,又将有关占卜的情况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的制作过程: 整治:即刮削磨治龟甲或兽骨,使之光洁。 钻凿:在整治后的甲骨内面,钻凿出整齐排列的小凹槽(窝槽),以备灼烧时出现裂痕。 命辞:向鬼神告以所卜之事。 灼兆:沿窝槽周围加热,使龟甲的另一面(正面)出现裂痕,占卜者根据裂痕,判断吉凶。 刻辞:将占卜时间、卜人、所问事情及占卜结果刻写在相应的兆文附近,有时还补刻应验结果。;卜辞的记事体例: 序辞:记占卜日期和贞人名字 命辞:记此次占卜所问之事和期限 占辞:记根据卜兆所下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事实与占卜结果是否应验和应验情况。这一部分为事后补刻,与占卜活动不是同时。 现今所见卜辞大都残缺不全,往往只有序辞、命辞。 ;甲骨文的发现;【雪堂】罗振玉 整理出版《殷墟书契前编》(1911)、 《殷墟书契后编》 (1916) 、《殷墟书契菁华》 (1914) 、 《殷墟书契续编》(1933),共收甲骨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甲骨的重要辑录。此外,还撰成《殷墟书契考释》,率先将甲骨文资料用于商史研究。 ;【观堂】王国维 ;【彦堂】董作宾 ;【鼎堂】郭沫若;2、金石文献 金石文献,是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金,主要指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食器、酒器、兵器等。其中又以礼器(鼎)、乐器(钟)为要,故“钟鼎”遂成为青铜器的代表。石,包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两者皆具有坚固持久的特点。;石;3、简帛文献;4、纸质文献;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8;59;60;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校。对校法的长处,是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缺点是比较死板,其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只要与祖本相异,即照祖本改正。 本校法,即本书前后互校,甚至同篇互校,比较异同,分析内容,判断正误。此法适于孤本自校。 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被他书引用,可用他书所引用的资料校对本书资料。 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 ;; ; ; ;;;二、经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及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 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经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及特点;;;第六讲 两宋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一、目录学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