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路在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ppt

新课程:路在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路在何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刘 坚 ncctlj@ 1、新课程十年回顾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 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 阶段(1999-2001年7月) 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 案形成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 新课程实验阶段(2004年7月——2006年) 第五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常态化实施 阶段(2006年10月——至今) 义务教育新课程 2001年 42个实验区 0.5%-1% 2002年 570个实验区 18%-20% 2003年 1642个实验区 40%-50% 2004年 2576个实验区 70%-90% 2005年 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在全国范围内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重 要的发展历程—— 激动、兴奋; 困惑、苦恼; 论争、反思; 理性、行动。 ? ? ? 反思一 新课程“新”在---- 门类? 课时? 内容? 教材? 新课程“新”在----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评价方式? 管理方式? 新课程“新”在---- 课程文化 课堂文化 教研文化 管理文化 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 反思二 变革,不可能静悄悄 一直以来,尤其是前一段时期,一系列冲突的观点相互交锋,在凸显学术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深深的隐忧。 数学课程标准被数学家叫停!? 上千年的体系破坏了 平面几何的要求降低了 老师教不了啦 质量下降啦 课程界的争论 理论基础 国情 速度 传统 知识体系 争论的本质 1、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反思三 冷静分析国际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生态,进一步增强课程改革的紧迫感,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 经济、科技发展生态图 教育发展生态图 反思四 “关于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 这次调研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形成了14份调研报告和 60 余份分报告,涉及对全国400多名地市县教育局长的专题调查和 委托国家统计局 对 7 万多名学生、教师、校长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展开大讨论。 对五年多来新课程实践的评价 “这次课程改革既注意继承我国的教育传统,又合理吸收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发掘青少年的兴趣和潜能,保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些具有本质意义的变化,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改变。” [2007.3采访] 在经历了2005年前后围绕课程改革风风雨雨的争论之后,我认为有必要回顾并重温六年前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回顾并重温这六大目标,在扎扎实实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和学校,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 与五年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比较,新课程给学校、给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学生得到更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