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各种静定结构的内力图的绘制,尤其是弯矩图的绘制。应学会用叠加法绘制内力图,掌握常用的简支梁、悬臂梁、外伸梁等在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剪力图的形式和特征。 常见的静定平面杆系结构主要有: (1) 静定梁包括单跨静定梁(简支梁、悬臂梁、外伸梁)和多跨静定梁,分别见图17.1(a)、(b)、(c)和图17.1(d)所示。 (2) 静定平面刚架包括简支刚架、悬臂刚架、三铰刚架和组合刚架,如图17.1(e)、(f)、(g)、(h)所示 (3) 三铰拱式结构如图17.1(i)所示。 (4) 静定平面桁架包括简支桁架、悬臂桁架、三铰拱式桁架,如图17.1(j)、(k)、(l)所示。 17.1 静定梁 单跨静定梁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多,例如一般钢筋混凝土过梁、吊车梁等,它的受力分析是其它杆系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因此掌握单跨静定梁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结合几何组成分析去研究其它杆系结构的内力计算。 由材料力学可知,在一般荷载作用下,梁内任一截面上通常有三种内力,即轴力N、剪力V和弯矩M。 计算上述内力通常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截面法,即用一假想截面将构件沿计算截面切开,取任一侧为研究对象,在荷载和支座反力等外力和截面上内力的作用下,隔离体处于平衡状态,利用静力平衡方程即可求出三个内力。 ∑Y=0: -QX+VA-q×1=0 QX=VA-q=(6-3)kN=3kN ∑MX=0: VA×1-MX-q×1×0.5=0 MX=VA×1-q×0.5 =(6-3×0.5)kN·m=4.5kN·m 由上述例题可知: 梁内某截面上的轴力N等于该截面任一侧所有外力沿梁轴切线方向所作投影的代数和; 梁内某截面上的剪力Q等于该截面任一侧所有外力沿梁轴法线方向所作投影的代数和; 梁内某截面的弯矩M等于该截面任一侧所有外力对该截面形心的力矩的代数和。 【例17.2】绘制例17.1简支梁的内力图。 【解】在例17.1中已求出该简支梁的支座反力,下面确定控制截面上的内力,该梁的控制截面包括支座A、支座B和梁的中点。 支座A: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可求得其剪力QA=VA=6kN;该支座为铰支座且该支座处无外力偶作用,故其弯矩为零。 支座B:同样可求得该处剪力QB=VB=6kN;MB=0。 跨中:取跨中截面右侧为隔离体,如图17.3,内力方向如图中所示。 根据静力平衡条件: ∑X=0: NX-P=0 NX=P=4kN,方向与原假设相同 ∑Y=0: QX+VB-q×l/2=0 QX=3×2-6=0 ∑MX=0: MX+q×(l/2)×(l/4)-VB×(l/2)=0 MX=(6×4)/2-(3×4)/2×4/4=6kN·m 由于该梁上承受均布荷载和一固定轴力,因此该梁各截面上的轴力为一常数,轴力图为一水平直线,剪力图为一倾斜直线,弯矩图为一抛物线,且在跨中处为最大值,如图17.4所示。 (2) 用叠加法作内力图 当荷载种类不同或荷载数量不止一个时,常常采用叠加法绘制结构的内力图。 叠加法的基本原理是:结构上全部荷载产生的内力与每一荷载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内力的代数和相等。 (3) 绘制弯矩图的步骤 ① 求支座反力 ② 求控制截面的弯矩值,控制截面包括杆的两端、集中力作用处(求剪力时要取两侧各一个截面)、力偶作用处两侧、均布荷载的起点、终点和中点等; ③ 若二控制截面间无外力作用,则连以直线。若有外力作用,则连直线(基线)后叠加上简支梁的弯矩图。 【例17.3】如图17.5(a)所示一悬臂梁,承受均布荷载q=3kN/m和集中荷载P=4kN的作用,试绘制其内力图。 【解】(1) 求支座反力 由于没有水平向的外荷载,因此支座水平反力为零,梁内轴力也为零。 根据平衡条件: ∑Y=0: VA-ql-P=0 VA=ql+P=(3×1+4)kN=7kN ∑MA=0: MA′+P×1+q×1×1=0 MA′=-(4+3) kN·m=-7kN·m MA′方向与原假设方向相反。 利用叠加原理可分别绘出在MB、MC作用下的弯矩图(如图17.5(f))和q单独作用下的弯矩图(如图17.5(g)),以图(f)的bc线为基线,将(g)图沿竖向叠加上去,即为BC段的弯矩图,如图17.5(h)所示。同理也可作出CD段的弯矩图。 最后将上述各段的弯矩图画于一条基线上,即为该梁的弯矩图,如图17.5(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