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认知和社会发展四种。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电影《返老还童》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初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总体特点:半成熟与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主要特点: 认知方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出现反省思维,当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情感方面: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意志方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自我意识方面:成人感产生;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但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2、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是生、心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认知方面: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到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情感方面: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四)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⒈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 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⒉关键期 奥地利习性学家罗伦茨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 ——提出了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岁口头语言 4岁形状知觉 4-5岁书面语言 教育意义: 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 3、终身发展问题 (1)个体发展持续一生。 (2)发展是多维度的,包括生物、认知和社会。 (3)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4)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 (2)人类的社会环境: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在心理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二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一、自然成熟说 二、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儿童心理理论论 一、自然成熟说 格赛尔: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因此,教育者应重视这种自然法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才能使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生平 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自幼聪慧过人,11岁发表了一篇关于鸟类生活的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一)心理发展的本质 发展的实质在于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 顺应 发展在于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图式是主体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主体会对相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图式不同。 平衡是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以前: 牛奶——营养、健康 三鹿事件 现在 : 牛奶——结石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儿童先有“狗”的概念, 然后看见“羊”,他会将“羊”与他大脑中原有的“图式”(经验)进行联系或“配对”。当他认为“羊”具备“狗”的特点,他会将“羊”认为是“狗”。 我们每个人都“同化”过程。比如:我们会将“乘法”归纳进“加法”里面;会将“北极熊”纳入到“熊”里面。都是“同化”的表现。 同化不是导致一个原有“图式”变化。它更多的是给“原有图式”增添更丰富的内容。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