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教学课件(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第三章).ppt

《新精神分析》教学课件(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第三章).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亲密对孤独(20-24岁)成年早期 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 (7)繁殖对停滞(25-65岁)成年中期 繁殖:不仅指照料下一代,而且指通过工作创 造事物和思想。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老年期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及其相应的品质 人格发展阶段 年龄 品质 成功解决危机 未成功解决危机 1 信任 对 不信任 0-1.5 希望 恐惧 2 自主 对 羞怯和疑虑 1.5-3 意志力 自我怀疑 3 主动 对 内疚 3-6 有目的 无价值感 4 勤奋 对 自卑 6-12 能力 无能感 5 同一性 对 角色混乱 12-18 忠诚 不确定感 6 亲密 对 孤独 18-24 爱 乱婚 7 繁殖 对 停止 25-65 关心他人 自私 8 自我整合 对 失望 65-死 智慧 无意义感和失望 评价 艾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和人格终身发展的论述确立了他在自我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理论充实和发展了自我心理学体系,有的学者认为自我心理学之父,艾里克森当之无愧。 * 癔病主要影响女性,其特点是具有多个躯体症状而没有器质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多在36岁前起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自我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亦称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它是弗洛依德后期理论奠定的基础,以及在他之后由安娜·弗洛依德、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并代表着精神分析发展的方向。 * 什么是自我 ego:弗洛伊德术语,自我是现实化了 的本我。指心理动力学的主体。 Self:在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时使用。又名 自我意识,指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 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与我的关 系的认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 节三方面构成。 * 自我心理学简介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亦称作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 历史 第一阶段(1886-1897):弗洛伊德 “防御” 第二阶段(1897-1923):弗洛伊德 “自我” 第三阶段(1923-1937):弗洛伊德、安娜 第四阶段(1923-1937):由哈特曼正式建立 * 一.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发源于弗洛依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其理论的发展的初期,弗洛依德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经验”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所谓创伤范式理论。 在后期,弗洛依德的理论从内驱力范式转向自我范式,也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思想初具轮廓。 * 图 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创伤范式 (倾吐“创伤”,病症消失) “创伤” 是假的 (防御) 内驱力范式 (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范式 (自我的相对独立地位) 奠基 自我心理学 思想萌芽 * 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 * * Anna Freud(1895~1982) 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生于奥地利,1938年随其父移居英国,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先后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担任过《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主编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名誉会长。 * Anna Freud(1895~1982) 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其父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是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并较早应用游戏疗法,对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治疗技术的改进起过积极作用。著有《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儿童期的常态和病态》(1965)等书。 * 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形成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与其父的 同: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异:强调自我约束本我 (1)自我防御机制 (2)自我的发展路线:本我和自我的相互 作用 * 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的15种防御机制 1.压抑作用 2.否定作用 3.禁欲作用 4.投射作用 5.利他主义 6.移置作用 7.自我约束作用 8.反向作用 9.反转 10.升华作用 11.心力内投 12.对攻击者的认同 13.隔离作用 14.抵消作用 15.退行作用 * 利他主义:帮助他人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心理学家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 小组通过长期研究,首次发现了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 义”行为的基因,其基因表现在11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 指出,“利他主义”基因可能是通过促进受体对神经传递 多巴胺的接受,给予大脑一种良

文档评论(0)

好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