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渤海湾南部海岸,自70年黄河改在今滨州市、利津间入海后,三角洲推展迅速。 9世纪河口在今滨州市东70公里。12世纪黄河夺淮后,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蚀,有所后退。1855年黄河又改由山东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来黄河在这一地区造陆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运,在渤海湾西岸第三条贝壳堤外堆积了广阔的淤泥滩。 2.天津的城市发展 隋时大运河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于天津。唐时在芦台开辟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辽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金贞佑二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元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 明 “靖难之役”中,朱棣在天津渡大运河南下,1404年12月改名天津(天子经过的渡口),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后增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顺治九年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近代,天津作为直隶总督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 (三)苏北海岸的变迁 今天在苏北平原上有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全长300公里的范公堤。这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了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所在。 范公堤为范仲淹于11世纪持下重修的捍海堰。 范公堤分布图p11 自西汉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主要原因是河流来沙量不大。 北宋以前苏北海岸不受黄河影响,淮河的来沙不多,泗水水流亦较清。 1128年起,以后的七百余年,黄河均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涌入淮河。但在最初几个世纪中,黄河分由颍、涡、睢、泗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积,河口延伸并不迅速。16世纪中叶以后,全河夺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驯治河,“束水攻沙”,大筑堤防,堵塞决口,出现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图上之淤黄河。大量泥沙堆积河口,海岸不断向外延伸。 16世纪初黄河在云梯关(今江苏滨海县西南)外入海。1700年河口在十套以东约15公里的八滩以外。1711年云台山与海州之间渡口淤平,云台山与大陆相连。雍正时河口又移至八滩以外的王家港。1776年河口在四洪子。1810年河口又抵六洪子。19世纪中叶河口已至今大淤尖。 废黄河南岸苏北海岸可以盐城县,唐宋时大海在城东不到1公里,15世纪在城东15公里,? 17世纪初在城东25公里,19世纪中叶在城东50公里。 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后,苏北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最初废黄河口大约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后内缩。进入20世纪后降至每年内缩400米以下,自修护岸工程后,内缩渐停。仅连云港市北海州湾仍在淤涨。 (四)上海成陆与城市发展 距今7000年前,海水内浸淹覆了整个上海地区,岸线大致位于太仓-泗泾镇-庄行一线,以西地区成为滨海沼泽。距今7000~6000年,5700~5000,4000和3000年前在太湖平原前缘先后形成了4、5条湿地滩脊,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海岸线,这些滩脊构成的滩脊平原(又称冈身地带)宽4~8公里,其形成长达4000年之久。在此期间淤涨速率为1~2米/年。表明当时长江泥沙供应量尚少,海岸线前展十分缓慢。 距今3000年前海岸线大致在嘉定-上海-奉贤-线,魏晋时代海岸线在宝山-周浦-王盘山一线,唐代位于高桥-川沙-南汇-大团-大金山一线,距今3000年以来,尤以六朝以后,海岸迅速前展;距今1200年前的岸线已推至钦公塘沿线,其间海岸淤涨速率为17米/年;距今500年前海岸线在白龙港-东海-泥城一线,钦公塘与东沙带之间最大距离约8公里。估计当时海岸淤涨最大速率为13米/年左右。 东沙带以东的滨海平原是近500年来成陆的,以南汇嘴附近淤涨最快,淤涨速率为12.5米/年。近200年来,南汇嘴一带最大淤涨速率可达38米/年。 长江口南岸浏河-黄家湾岸段,在明代中叶以前,岸线尚在岸外4~8公里的大江中,约在明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坍入江中。明洪武十九年(1386)所筑吴淞所旧城原距海3里,至明万历四十年(1612)时旧城北部已没于江中,直至清中叶以来,才因海塘加固遏止了长江口南岸的坍势。 杭州湾北岸的岸线,东晋时直抵王盘山,东晋之后,王盘山先行沦入海中,12世纪时大金山和小金山也相继沦为海岛,直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筑海塘后控制了坍势,始初步形成现代海岸线的轮廓。 《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85.7 p33 (五)杭州湾海岸线的变迁 1.杭州湾北侧海岸线 4世纪以前,杭州湾北侧海岸线,大致由大尖山向东,经澉浦至王盘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