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3〗第1章为何不敢去爱?〖4〗00
〖〗〖〗00〖3〗
第 1章为何不敢去爱?
人类渴求相知,
又害怕自己变得透明……
在亲密关系中失去了自己,
失去了自由,
失去自我掩饰的保护罩。
时代的摄像机
“别离没有对错,
要走也解释不多,
现在说永远已经很傻。
随着那一宵去,
火花已消逝,
不可能付出一生那么多……”
一首《现代爱情故事》道出了人们对爱情的质疑,对永恒的追求感到幻灭和颓丧。火花
式的短暂情爱,转瞬即逝,现代的青年男女,仍旧纷纷在谈恋爱。可是,现代人大部分都不
敢相信永恒的爱情,更不肯亦不敢为爱情付上一生一世。不是人类心灵“在乎”或“不在乎”
的哲学,而是一种“求不得、爱别离”的爱情幻灭。
试细细环顾你周围认识的朋友、邻里,你听到怎么样的爱情故事?假若有一部时代的摄像
机,将会记录下怎样的爱情故事?上星期在火车上遇到一位久别的朋友,无意中,又扯到结婚
恋爱的话题。她一连点出四位朋友,都遇到婚变或婚外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千丝
万缕。一个月前,一位好友心情十分郁闷,询问我一个难题:她的好朋友不知怎的爱上了一
个有妇之夫,彼此炽烈相恋,无怨无悔(?!)。只是,不慎怀了孕,唯有到医院堕胎。无暇
去澄清许多细节,只是那位有妇之夫与太太到医院探病,大家若无其事。不知就里的太太还
十分热切同情,我的朋友自问自己是否应该闭口不言,让这场悲喜剧演下去。
五年前,我一位认识多年的朋友,婚后移民外国,辗转间爱上了一名外籍男士,以此补
偿她婚后容忍多年的感情空虚。夫妇俩沟通流泪,打骂挣扎,又合又离,当事人对自己逐渐
感到陌生,许多疲累伤痕,错综复杂。三个人的故事,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而下半生,总摆
脱不了一场无法扭转的唏嘘。
在我辅导的工作中,许许多多的夫妇爱恨纠缠,有不少人亦曾努力为婚姻为对方付出、
投入。数年婚姻,辗转起伏,怨恨纠缠,说不清谁是谁非。
走普及大众路线的《东周刊》有一期“东周热线”,探讨现代人的爱情观。记者做了一个
问卷调查,以电话抽样的方式访问了100名年轻人,男女各半,年龄由18至30岁,得出的
结果是:
超过六成的人,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
超过一半的人,不相信婚姻。
接近六成的人,认为事业比爱情更重要。
接近七成半的人,不会为爱情牺牲一切。
接近四成的人,曾经同时与超过一名异性拍拖。
以上的电话抽样访问,可以看为现代香港社会现象的一辑速写。现代社会,是否已经再
“没有”爱情故事?
二人相亲相爱,白头到老,是否是一桩无法实现的神话?
自古至今,人类是否在情爱的渴望和幻灭中,不断不断地打圈?当中有没有一点亘古不变、
宇宙永恒的真理给我们启蒙?
否则,我们是凭血气、凭情绪,抑或凭理智、凭实际效益进入情爱的世界,面对我们周
围的故事?
后现代社会患了爱无能病
《世纪末城市心》的作者麦成辉形容世纪末城市有两大“爱的疾病”:其一是艾滋病,其
二是爱无能。确是一针见血。很喜欢书中一段文字:
“世纪末城市人最大的病态便是太多性,太少爱。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勇气,一种灵性的激荡,一种气质的牵引,一种乐意的牺牲,一种无悔的付
出,爱可以超越男女,爱能够发生于何时何地任何关系能够永不止息。”麦成辉,《世纪末城
市心》,香港:皇冠出版社,1994年,第5页。
现代社会,看似爱情泛滥,但麦成辉的观察实在十分尖锐。现代城市人是否早已失却了
“爱”的勇气、“爱”的心灵?笔者随丈夫到英国进修,留学七年。阔别七年,返回香港,一
下子在香港的土地上嗅到一阵很浓厚的虚弱气息。人们表面勤力工作,竞争厮杀,但心灵里
却没有了十年前拥有的那种跳动的脉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