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清鄂东宗族与地方社会-徐斌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明清鄂东宗族与地方社会 徐  斌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序 张建民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 宗族对于理解、 认识 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宗族自身、 宗族与社会构成的 关系演变过程中, 宋代以后的变化引人注目。 随着 “宗法伦理庶 民化” 的不断演进, 以族长、 宗祠、 族田、 族谱乃至族学为标志, 民间宗族制度 (组织) 逐渐明确、 稳定。 这种变化的含义远远超 出宗族乃至血缘关系本身, 具有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的综合意 义。 明清尤其清代, 不少地区呈现 “无一姓不立宗祠, 无一祠不 修宗谱” 的社会景象, 堪称典型的宗族社会。 关注基层、 关注大 众、 关注日常乃近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基本倾向之一, 与此相 应,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构成因素的宗族自然受到学界高度重 视, 前哲时贤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为后 学相关研究的深入展开打下了基础。 所谓明清时期宗族组织的普遍或稳定, 乃指整个宗族制度及宗 族组织形态。 从具体的宗族言之, 却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由 于战乱、 饥荒、 生存压力等原因, 流动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人口过程 的常见现象。 对于移民来说, 大多数会遇到如何尽快在移入地站稳     2   明清鄂东宗族与地方社会 脚跟, 达到定居和发展的目的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 协调与原有居 民 (宗族) 的关系是一方面, 移民建构、 形成本身的宗族是更重 要的方面。 到了明清时期, 虽然不乏移民在迁入地联络、 牵引原籍 同族的事例, 但除了少数情况之外, 整个宗族一起迁移的现象越来 越少, 这也就意味着人口迁移有可能导致宗族不断分析、 变化。 换 句话说, 无论人口迁出地还是移民落居地, 既有宗族的整合, 移民 宗族的建构, 都可能是必需的、 随时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 相对于 既有宗族, 移民宗族的成长、 建构更为普遍, 需要的过程更长, 情 况也更复杂。 其间, 有可能被多种利益关系所驱使、 利用, 也包含 着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 串通, 这是宗族研究非常值得关注 的因素。 如果承认或肯定宗族是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的基本因子, 是明清 基层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机制, 那么理解以宗族为中心的基层社会 体系与以里保甲为中心的官府统治体系的联系、 连通乃至结合, 是 认识所谓社会与国家 (政权) 关系的关键之一。 诸如家庭、 家族 的户、 户族、 户长、 族长与里甲、 保甲制度的户、 里甲长、 里老 人、 乡约等有无沟通, 如何联结, 二者间的纽带是什么, 这些又是 如何演变的? 这些过去对于宗族史研究者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随 着宗族研究视野的拓宽和深化, 至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 需要花大 力气探讨的课题。 至于国家的户籍、 赋役政策对于民间宗族制度的 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亦是宗族建构、 整合过程中不容忽视、 值得进 一步考量的因素。 国之有史、 地方有志、 家族有谱乃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传统之 一, 这些来自不同系统、 不同层次的文献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不仅 为后世的历史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而且提供了不同的观照视 角, 乃实实在在的珍贵文化遗产。 要做沟通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 进而把制度落实到具体地区 (空间) 的历史研究, 除了社会学、 人类学宗族研究理论方法的运用, 必然要求研究者在史料的利用、 解读上, 努力将私家记载与官方文献相互串联、 沟通, 而不是简单 强调其中一种, 或轻易否定另一种 (包括为肯定民间文献而舍弃 官方文献)。 如有必要, 还需进行相应的田野调查, 到实地去进一 序       3 步发掘包括口传史料在内的民间文献, 考察、 感受、 理解 “历史 现场” 的自然环境及人文氛围。 将这种感受和相互串联、 沟通了 的私家记载与官方文献解读结合起来, 才可能真正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