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彼岸性事态的性质和范围
文学彼岸性研 究是建立在 中国古典文本基础上 ,对某种文本
体验 的论述 。对某种 中国古典文本 的彼岸性直觉 ,来源于读者 自
身先天彼岸性事态和文本作者 的先天彼岸性事态所产生 的逻辑效
应 。 “彼岸性事态”的用语,借 自维特根斯坦的 “事态”
,英译: ,或 [原子 事 实 ), 表 明彼 岸
性事态不是其他事实结合 的单一性真实存在 ,无法运用逻辑演绎
证明,只能在经验上有效,即在经验上是实在的, 不能怀疑 的。
康德哲学用语 中的 “彼岸性 ” 是指经验界限之外,离
开人们 意识而独立存在 的“自在之物 ”(本体 )的不可知性 ,它与“此
岸性 ” )的 “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 的鸿沟,
这属于认识论 问题 。本文所说的 “彼岸性事态”是指某一主体心灵
中所存有 的先天 性事态 ,它不与 既定事物 和 已 缘相纠
① 奥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 版 .第 页和第 页 。
② 本 文 出现 的 “实在 ”一词均 指个 人客体是一种纯粹 的论据 ,仅仅作为
认 识 者个 人 内部经验不可解 释 的条款 。
葛 的超 然 本 质 就 是 它 的彼 岸 性 。 因而 从 本 质 上 而 言 , “彼 岸 性事
态 ”与大乘佛教所说 的“ (波 罗 蜜 多 ,意 即“到 彼 岸 ”或“彼
岸 ,)有 某 些 相 近 之 处 ,故 借 佛 教 之“彼 岸 ”为 用 语 。但“
是佛教历经修持 的圆满或超然德行所达到 的最高理想 ,一般指熄
灭生死轮 回而后获得的精神境界 “ (涅 槃 ),而 先 天 彼 岸 性
事态则与后天修持无关。
这里 的困难是显然 的:我们无法给单一物赋予两个及两个 以
上 的概念 ,况且 ,任何作为表述工具 的符号 、语言系统都不可能
成为心灵事件 的对等物 ,符号体系本身 的不规则性又先在地成为
表述发生错误 的土壤 。因此 ,我们欲对彼岸性事态进行置身其外
的俯瞰式描述是极为有 限的。之所 以不能确定 “非彼岸性 ”更为
具体 的范 围,是 因为文学彼岸性 以彼岸性事态为前提 ,所 以,无
法通过实证获得 明确 的结果 ,也不适合于排斥法 。但无论如何有
限,我们还是希望描述 内省和知觉能力所达到 的彼岸性事态 的性
质 。否则 ,我们将 只有在彼岸性事态之外沉默而一无所获 。我们
通过描述体验到 的彼岸性事态来叙述其存在方式 ,分辨其特征 。
文本 的彼岸性成分 的产生是 以先天彼岸性事态为前提 的。体
验到 的彼岸性事态似乎不 同于 日常普遍性 ,可能是单纯 的,但 由
于不能肯定得到彼岸性事态 的单纯表象而无 以证实其单纯性 。另
一方面 ,体验 的单纯并不标志着可 以直指彼岸性事态本身 的原始
性 ,只能借彼岸性事态 的 自稳态而接近彼岸性事态 。通过体验后
而变现 的文本 的彼岸性成分 以变化多样 的形式表 明:那个 自稳 的
彼岸性事态在文本创作 的实践 中被应用为种种变异 的东西 。彼岸
性事态 的 自稳态并不表示它在任何过程 中都处于不变 的状态 。它
是彼岸性事态受到经验干预时, 自我调节过程 中维持稳定状态 的
一种应答活动 ,一种动态 的平衡 。在任何过程 中,种种不断变化
总是在相对不变 的状态 占据优势 的情形下发生着 。主体 的彼岸性
事态 的内部状态是稳定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动态稳定的水平可
以朝不突破彼岸性事态性状 的任意一个方 向波动 ,然后建立新 的
平衡 。当内心体验介入彼岸性事态 的 自稳态时, 自稳态 的反应不
是恒定的,而是波动 的。主体彼岸性事态 的水平有预置 的一个调
节范围,反馈 因经验而介入 的信息,并在经验介入时调节 自身反
应的水平与 自我确定性距离。
与灵活、具有适应能力的经验系统的开放性相反 ,彼岸性事
态是稳定而又不确切 的幽闭系统,其 内容为虚无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