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徐芳格.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总序 时间过得飞快!从1991年12月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劳 动人事学院系列教材》至今,12个年头已经过去了。中国的政府、企业和其 他非营利组织对劳动科学,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可以说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当时,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还处于无人知晓的阶段。所以,到了 1993年我们首次将人事管理专业改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后,在招生时,竟发 生学生家长误以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是搞计划生育的笑话。今天,战略性人力 资源管理、薪酬制度、绩效管理、E-HR、素质模型等,几乎成为媒体出现频率 最高的词汇。可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我国今天这样,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 特别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各个组织的高级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 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入WTO后,经济的全球化大势所趋,企业面临 更加激烈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人才的吸纳、维系和激励,即对人力资源管 理的需求迅速上升,最终派生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巨大需求。 回顾十多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 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大胆学习和借鉴了以美国为 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当年,在赵 履宽院长的领导之下,我们学院积聚了一批具有市场化和国际化意识的教师, 敢于抛弃前苏联劳动学科体系,大胆提出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积极推动运 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人”的实际 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做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引进发达国家人力资源 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同时,我院的一批教授,通过对国内大量企业的管理咨询, 体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变革的活动,增加了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实问 题的理解和认识,使我院在历史上曾被称之为“以市场经济理论见长”而“实 际管理操作不足”,得到了根本的弥补,并且很快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这为今 天我们静下心来,总结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采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的案例,编写既有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又贴近我国企业现实的人力资源 管理教科书,无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天摆在您面前的这一套人力资源管 1 理的系列丛书,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 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劳动人事学院教师们,多年 来吸收和消化国外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实践活动探索的路径和轨迹。 如果说,本套丛书有着一些特点的话,我以为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它的理论性。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常常被视为只是一套具 体的技术,而缺乏理论。无论从西方的管理学说或东方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人 们常常得到的感觉是表达和说法层出不穷,而最终缺乏一致的范畴和分析的 框架。正如国外的一位学者所言,人力资源欠缺适切的核心理论。在整个人 力资源管理学科教材体系设计过程中,在强调基础学科内容的训练,强化经 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之间的融合的同时,从整个教材体系搭 建到每一本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们都试图做出努力,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这 一不足。在本丛书中,突出了《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基础理论分 量较重的教材。 其次,我们也考虑到了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这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尽最大可能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如招聘、培训、薪 酬和考核等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出发,以更加细化的方式加以完整体现,使人 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全面地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接点, 有深入的理解、认识和把握;二是试图从理论到实践、从经济到文化、从国 外到国内,给学生提供一种尽可能全面的,也是新颖的透视和观察的角度。 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也是本丛书的一个特点。当前,人们对人力资源管 理的学习热情持续升温,国内近百所院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 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有数以万计的在职人员,积极申报由国家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人力资源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光顾各大书店,人们对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