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糖尿病精华版.ppt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糖尿病精华版.ppt

糖尿病低血糖症 低血糖诊断标准 对具体患者来说,个体的低血糖标准可能有较大差异,症状与血糖值可以不同步。 当血糖小于2.8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症。 一般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出现低血糖三联征,即: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血糖浓度低;血糖浓度升高至正常水平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 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 食物摄入不足 过量运动(时间过长、突然) 肾功能减退,导致对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 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及在进行哺乳时 饮酒过量 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血糖水平及生理应答反应 5.0 4.0 3.0 2.0 1.0 0 静 脉血糖水平(mmol/L) 抑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 4.6mmo/L 拮抗激素分泌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3.8mmo/L 开始出现低血糖症状 自主神经症状 3.2-2.8mmol/L 神经生理功能异常 唤醒障碍 3.0-2.4mmol/L 认知功能异常: 不能完成复杂任务 2.8mmol/L 脑电图开始发生变化 2..0mmol/L 严重的低血糖 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惊厥及昏迷 1.5mmol/L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低血糖症状主要由神经组织缺糖引起包括: ——神经源性(自主神经)症状: 肌肉颤抖、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皮肤感觉异常等 ——神经组织糖缺乏症状: 神志改变、性格变化、虚弱、乏力、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 口服葡萄糖(20-30g) ?口服蔗糖 ?进食物 患者有意识 静脉输注葡萄糖(如30-50ml 50%葡萄糖) 1mg 胰高糖素肌注或者皮下注射 患者意识障碍 每15-20分钟检查一次血糖水平,确定低血糖恢复情况 静脉注射5%或者10%的葡萄糖,加用糖皮质激素 未见恢复 了解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对患者实施糖尿病教育 建议患者注意经常进行血糖监测,以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 低血糖恢复 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 注意 低血糖的治疗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 目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的作用靶点 近年来研发出许多可以单独、多药联合或与胰岛素联合应用的降糖新药,他们有不同的作用机制1。这些成果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选择余地,并为联合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减少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使肝脏葡萄糖输出减少,此外还有增加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的作用1。 磺脲类药物(例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以及美格列奈类(例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都是胰岛素促泌剂,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磺脲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表面特异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膜及胞内一系列变化,导致胰岛素颗粒释放。美格列奈类药物也作用于胰岛β细胞表面特异的受体,但是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更为迅速、作用持续时间更加短暂1。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并不针对2型糖尿病的任何一种病生理基础,而是通过抑制α-糖苷酶及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其他酶类,从而阻止寡聚糖、双糖等分解为单糖进而吸收的过程1 。 噻唑烷二酮类(例如罗格列酮、曲格列酮)是外周组织胰岛素增敏剂。他们与肌肉、脂肪组织中的核受体结合使之活化,增加参与糖脂代谢的某些基因的表达1 。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是食物刺激下由肠细胞分泌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激素。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降糖药不同的是,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包括exenatide )都没有口服剂型,必须静脉应用2。 Pharmacologic Targets of Current Drug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T2DM The number of antihyperglycemic drugs that can be used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or in combination with insulin, has grown markedly in recent years, and includes agents with widely differing modes of action.1 These developments translate into increasing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and complex decision-m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