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教案:板块10现代化模式的探索+Word版含答案.docVIP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教案:板块10现代化模式的探索+Word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块10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 (对应学生用书第66页) 阶段 20世纪上半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特征 政治 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 经济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与成就并存,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艺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科学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对应学生用书第66~67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3)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③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④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小农经济占主导,生产力水平落后。 ②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④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 ①背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斯大林逐步确立领导地位。 ②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③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④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 ③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加强国家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 (5)影响:使美国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26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