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政以德》练习题 -、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种更好? 二、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三、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 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五、默写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o ” (2.1)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 o (2.3) 3、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 。夫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o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 , o , , o (16.1) 4、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3.6) 一、 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徳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二、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Z”,后“教Z”,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 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 倡先“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 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重视人的基本原则,如“信”、“仁”等,甚至把 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孔子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三、 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而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就站不住,孔子在这里强调了 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对国家的重要性。而赢得百姓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施行仁政,对百姓进行仁义礼 乐的教化,以德治国。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五、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 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 财富的口号,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 子主张“均无贫”,上下各得其分,这与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均 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的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克己复礼》课前练习 一、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孝 悌是仁徳根本。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三、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 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四、默写 5、颜渊问仁。子F1: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非礼勿 视, ,非礼勿言, o (12.1) 6、 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 ? (3. 1) 7、 天下有道, ;天下无道, 。(16.2) 8、 名不正则言不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刑罚不屮,则民 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克己复礼》练习答案 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 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就绝对服从,而不会起來造反,这样就可 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背景: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 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 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岀发的, 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德根本这个道理。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 这就是“仁” 了。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Z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