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与教育第一章儿童观.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儿童观 吉林师范大学 李宇环 第一节 关于儿童及儿童观 一、儿童的界定 官方认定: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于1992年4月1日开始在中国正式生效。 常规认定: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4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而且年龄比较幼小。 二、什么是儿童观 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请说说成人在对待儿童时有哪些态度?这些态度反映了成人积极还是消极的儿童观? 儿童观的结构 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三、儿童观的价值 儿童是人类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儿童观作为人类观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内容。 儿童观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由于儿童是教育对象,所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必然会对教育观产生重大影响,儿童教育总是 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 荣格的生命发展阶段理论 四、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第一个阶段 从古代到文艺复兴前 第二个阶段 从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三个阶段 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 (一)第一阶段主要的儿童观 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 1.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小大人说把儿童看作是缩小的成人,是成人的预备。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也只是身高体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充当童农,充当童商等,使之过快地生长发育。 2.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罪 中世纪(5-15世纪)的原罪说缘于把人看成是生而有罪的,故儿童自然是有罪的,是需要加以鞭笞和惩戒的。 这种儿童观中暗含的逻辑是把儿童和上帝相对,只有上帝才是善的,儿童则一生下来,就是恶的载体,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要严加管束才能不断地进行赎罪。 (二)第二个阶段主要的儿童观 15-16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 17-18世纪 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儿童的发现 19世纪 儿童教育心理化运动 1.伊拉斯谟的儿童观 伊拉斯谟( Erasmus 1466-1536)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论儿童的教养》(On Civility in Children) 伊拉斯谟1509年以后,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In Praise of Folly 1511年)。 教育思想 儿童非小大人。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主要的教育主张 2.夸美纽斯的“种子说”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 (1592-1670) 17世纪捷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被 称为近代教育学之父。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思想 种子说。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反对儿童有罪。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阶段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于是,他提出了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主张,把0一24岁划成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 3.洛克的“白板说”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是《论宽容》 《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 教育思想 白板说。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思想来源于感官。洛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