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分散式 4. 环路式和链锁式 一、反射(reflex)及反射弧(reflex arc): (一)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二)反射弧及其信息传递 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传递及特点 (一)条件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二)单突触与多突触反射 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 二、反射分类: (一)传入信息的作用 兴奋 易化 抑制 三、反射中枢的作用 (二)中枢的信号处理 信息辐散 信息会聚 信息延长 1.反射时与中枢延搁 2.总和 3.后放 4.局限化与扩散 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 2. 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3.举例说明中枢神经元有哪些连接方式。 谢谢大家! 感谢您的观看! * 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电活动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及与神经元的差别。 2. 神经元间功能联系——突触传递 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和微细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递质和受体的基本概念,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3. 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神经元的功能形态特征 (一)神经元 人中枢神经系统内有1000亿个神经元 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长:神经纤维 短 树突棘 轴丘 终扣 2、神经元的分类 3、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投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膜电学特性: 电阻性与电容性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 4、神经元的再生与增殖 (二)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的分类 电生理学特性分类:A(αβγδ )、B、C 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类:Ⅰ(a,b)、Ⅱ、Ⅲ、Ⅳ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4、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5、神经末梢的营养作用 双向性 绝缘性 完整性(不衰减性、不可融合性) 相对不疲劳性 顺向轴浆运输 逆向轴浆运输 二、神经胶质细胞 大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参与绝缘并构成血-脑屏障3、参与创伤的修复 4、参与神经递质代谢 5、调节细胞外钾浓度 6、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高 2、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分裂能力强 4、胶质细胞间有低电阻性缝隙连接 神经元间的联系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递的两种方式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1、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 (定向性突触) 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树-树突触 1)突触连接形式 ①突触前膜:递质、受体 ②突触间隙: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 2)突触结构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 通透性↑ Cl-(主) K+ 通透性↑ Ca2+内流 IPSP EPSP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3)突触传递的过程 4)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EPSP Na+内流、 K+外流 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Ca2+内流 去极化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Cl-(主) K+通透性↑ IPSP Cl-内流、 K+外流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Ca2+内流 超极化 ③慢突触电位 5)前膜变化(递质释放与回收) 蛋白激酶II 突触蛋白I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定向性化学突触传递) 3、化学性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