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实例分析 - 结构理论
摘要: 随着高层建筑结构形式日益大型化、复杂化,其施工技术难度更高,转换层施工技术便是其中一个重点环节。本文结合实例,对高层转换层施工难点进行分析,针对模板支撑、钢筋施工、混凝土施工等方面施工技术进行探讨,确保工程质量。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支撑;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随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结构形式日益大型化、复杂化。为了满足建筑多功能的要求,就必须在结构中设置转换结构构件,以实现自上而下结构形式,轴线布置的自然过渡。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就是转换层。因转换层的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为保证工程质量,必须采取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共25层,建筑高度88m,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112000m2,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首层为大堂,层高6m,上部各层为办公场所,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在结构变换的二层楼面设置梁式转换层。转换层楼板厚度200mm,框支梁截面有1000mm×1800mm、1000mm×2200mm等。
2 施工难点分析
(1)转换层框支梁尺寸大、自重大,同时首层层高达到9m,必须保证高支模体系的稳定性。
(2)框支梁钢筋直径大,配筋密集,且梁端设置抗剪钢板,构造相对复杂,如何协调框支梁各种钢筋、柱筋、上部剪力墙插筋的关系,满足钢筋连接及构造要求,便于绑扎安装,确保钢筋工程质量,需充分细致的考虑。
(3)钢筋密集造成混凝土浇筑困难,框支梁体量大又具有一定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性,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保证结构转换层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3 转换层框支梁模板支撑体系
3.1 模板支撑体系选型
转换层大梁的模板支撑方式,一般采用“分层叠合浇筑法”、“钢桁架法”、“荷载分层传递法”。“分层叠合浇筑法”是将转换大梁分两次浇筑迭合成型,即利用第一次浇筑成型的梁支承第二次浇筑梁板自重及施工荷载,第一次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上层混凝土的施工,且需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施工缝以下配置负弯矩钢筋和箍筋,并在施工缝位置设置抗剪钢筋,该方法的优点是模板支撑体系比较简单,缺点是工期相对较长、增加钢筋用量及钢筋的密集度、施工缝处理困难、施工缝以上钢筋污染较严重。
“钢桁架法”是利用预先在竖向结构上设置的钢或钢筋混凝土牛腿搁置钢桁架,再在钢桁架上搭设钢管脚手架以支撑大梁施工荷载,该方法的优点是大梁可一次浇筑成型,缺点是钢桁架规格多,用钢量大,很难重复利用。
“荷载分层传递法”是通过多层支撑体系将转换层的施工荷载向下传递并由各层结构共同承担或直接传到结构的基础地面。该方法的优点是大梁可一次浇筑成型,支撑体系所用钢管可周转使用,缺点是支撑体系搭设工程量较大。
该工程转换层大梁线荷载均不超过72kn/m2,荷载不是很大;首层楼板厚度200mm,地下各层楼板厚度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承载力较大;转换层施工周期相对较长,预计25d,即混凝土浇筑前下层结构混凝土已达到设计强度。根据上述特点,对转换层大梁下部各层相应位置的梁板进行承载力计算,经设计复核,利用首层、地下一层及二层梁板承载力即能满足承受转换层施工荷载要求。再综合考虑经济、进度、质量因素,我们决定采用“荷载传递法”,即转换层施工时,除搭设首层支撑体系外,保留地下一层、地下二层预先按要求设置的支撑体系。
3.2 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及构造
模板支撑体系采用φ48mm×3.5mm钢管搭设,以1000mm×2200mm框支梁为例,支撑体系经设计计算构造如下:
(1)200mm厚楼板区域:模板采用18mm厚镀塑九夹板;模板底部铺设80mm×80mm木方,间距333mm;立杆纵距1.0m,立杆横距1.0m,立杆步距1.5m。
(2)框支梁区域:梁模板采用18mm厚镀塑九夹板;梁模板截面底部沿梁横向铺设80mm×80mm木方,间距250mm;木方底部沿梁纵向铺设双钢管,间距500mm;梁底立杆纵距(沿梁长度方向)为500mm,立杆横距为400mm,同一梁截面设置四根支撑立杆,立杆步距1.50m;立杆采用对接接长,顶部设置可调顶托。
3.3 高支模体系稳定措施
(1)先浇筑墙、柱,后进行梁板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脚手架水平管与先前浇筑的墙、柱有效拉结。
(2)立杆间距模数化,几乎所有立杆间距采用250mm倍数,以保证纵横向水平杆均能拉通。
(3)设置了纵横向剪刀撑及水平剪刀撑,间隔一个步距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所有大梁下设置纵向剪刀撑,其它部位间隔5m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
(4)严格按照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及设计文件进行施工过程控制,在满足基本构造基础上,重点检查钢管壁厚、顶托高度等是否符合要求。
(5)浇筑混凝土时,每隔1h对沉降及水平移位进行监测,做好监测原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