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58 “生活化”教学,让品德与生活并轨
王智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尽管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等优良品德仍受到赞同与发扬,但那些脱离社会现实,高尚而空洞的价值观教育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但是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一直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样学,甚至学到什么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许多人一方面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德育领域中,却仍然以听话、不违反规定作为好学生根本条件。甚至认为,在社会性、道德性的发展方面,学生就是要按照社会和大人设计的路线前进。因此造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大胆的“取、舍、添、改”教材,让教材更贴近生活
教材是引起学生思考的起点,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是“生活化”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教材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也不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准则。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生活”进入课堂奠定基础。教师应该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抓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实践
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认识并且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次证明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呢?
(一)“角色”扮演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我在讲述了一个盲人女孩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并且让蒙上学生双眼后,做一些譬如排队领饭、去厕所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她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二)对比思考
我们可以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认识,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我在教授《腾飞的中国》这一单元时,通过查资料、搞调查,就运用了对比体验式教学法。在讲授《废墟上崛起的汽车城》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刚解放时、现在的钢铁产量以及汽车数量、质量对比表;《春天的故事》这一课,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向家里的爷爷奶奶询问改革开放以前生活状况,与学生现在的生活作比较。在授课时出示了改革开放前后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图片,还向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比表。突出地显示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通过亲身调查、列表比较,学生觉得改革开放不再是一串串抽象的数字,它真实可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有的学生还认识到“祖国发展强大了,人民生活才会幸福,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建设我们的国家”。这样的对比体验式教学,无疑会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实践体验,教学日常化、生活化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