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语文第七单元 修改教案(78节至88节,共107节,其中作文2节) (1).doc

杜娟语文第七单元 修改教案(78节至88节,共107节,其中作文2节) (1).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单元(第78节至88节) 【单元导读】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让我们来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正确认识优点与缺点的习惯。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读书?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情。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感受较深的地方作上标记,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题目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的感受。 生1:我真的很佩服周总理,12岁就立下了志向报效祖国,我要向他学习。 生2:我读书原本是为了以后挣钱过好日子,可和周总理比起来,我觉得很惭愧。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点,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 2.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明确:没处说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训斥、紧握拳头。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妇女受洋人欺侮 修身立志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2.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二、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的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轻声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12岁的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惑,终于来到了租界地亲眼见到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

文档评论(0)

ljy0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