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单元导读】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搜集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故事、图片、传说入手,再逐一联系课文具体学习,最后化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行动。
17 长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盘旋、屯兵、堡垒、崇山峻岭”等词语。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等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并尝试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长城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揭示课题。
3.结合课题质疑。
(预设:长城的构造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出已弄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读准多音字,积累字词。
间 应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课本中的两幅图上分别看到什么?
明确:长城的远景图 长城的近观图。
(3)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的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长城的远景图对应的是第1自然段,长城的近景图对应的是第2自然段,第3、4自然段写作者展开的联想及对长城的赞美。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了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描写长城远看的样子使用了比喻、数字说明,突出了长城的长。
(2)作者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列出具体数字使表达更准确,让人信服。
(3)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明确: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
(4)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①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②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明确:古时候没有机械可操作,全靠人力。
③思考: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教师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④假如此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老师引导:围绕建筑工具、巧妙设计,工程难度展开,表达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美。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复习巩固。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长城的气魄与雄伟,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赏全文。
(二)质疑探究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长城曲折回环、气势雄伟的特点。
2.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介绍先从什么角度入手,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概括地介绍,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这句话点明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指出长城建筑材料是什么?
明确:高大坚固的特点,条石和城砖是长城的建筑材料。
4.“城墙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句描述有何特点?
明确: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比,使读者的认识更清楚、明白。
5.“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连用几个动词,有何妙处?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站、踏、扶”三个动词连用,点明作者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想起”表明作者被长城的气魄震撼,内容由长城自然地过渡到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6.“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中连用的两个“没有”有何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连用两个“没有”点明修筑之艰难,“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长城的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7.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明确: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而且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只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怎能不流血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杜娟语文第八单元修改教案(89节至99节 共107节 其中作文2节) (1).doc
- 杜娟语文第八单元修改教案(89节至99节 共107节 其中作文2节).doc
- 杜娟语文第六单元修改教案(65节至77节 共107节 其中作文2节 (1).doc
- 杜娟语文第六单元修改教案(65节至77节 共107节 其中作文2节 (2).doc
- 杜娟语文第六单元原稿.doc
- 杜娟语文第七单元 修改教案(78节至88节,共107节,其中作文2节) (1).doc
- 杜娟语文第五单元修改教案(56节至66节 共110节 其中作文2节 (1).doc
- 杜娟语文期末复习A(100节至104节 共107节).doc
- 对好学生学习惯的培养.doc
- 槐花飘香的五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