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大出血的处理新策略 — 损伤控制性复苏(李建国).docVIP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处理新策略 — 损伤控制性复苏(李建国).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处理新策略 —?损伤控制性复苏(李建国) 近年来,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ucitation,DCR)的概念,已成为严重创伤复苏的一个热门话题。出血休克占创伤死亡的30%~40%,是创伤死亡的第一位的可预防原因。DCR就是针对创伤患者的大出血为治疗靶的新型复苏策略。一般文献中,大出血的定义为24h内失血达到1个血容量,或3h内失血达到血容量的50%。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 70kg个体的1个血容量大约为5000ml左右。 可见大出血时, 3h的失血量超过了2000ml。 ?????? DCR策略来自于国外军事医学专家对近年来的严重战伤救治的经验总结。现代军事冲突所造成的创伤更为复杂和严重,使得传统的创伤复苏和外科手术 处理方法受到挑战。在探讨新的抢救复苏策略和思路过程中,逐渐形成从受伤地点到外科手术与麻醉、以及重症治疗无缝连接的完整处理框架。在进入21世 纪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服役人员战伤者中死亡率仅为10%,而在第一次海湾战争(1990年至 1991年)和越南战争(1961年至1973年)中,战伤死亡率高达24%。近年来,在非战伤的日常创伤救治实践中,DCR的概念也得到认可和发展。 致死三角 ???????DCR策略强调对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视,以及对致死三角各方面的立即处理。致死三角包括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在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中扮有重要作用。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有人描述为血腥恶性循环。 一、低体温 ???????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患者常发生体温低下,一般认为创伤后低体温是指患者中心体温35°C。导致创伤后低体温的原因包括体格检查或治疗使身体/体腔暴露于冷环境、输注冷的复苏液体、镇静剂或影响体温调 节麻醉药的副作用等。此外出血性休克丧失正常的代 谢和产热,进一步加重低体温。 ???????研究显示,低体温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凝血功能。低温降低凝血因子的酶活性,体温每降低1°C,凝血因子活性降低10%。低体温对血小板的激活和功能 也有严重干扰。Kermode等的研究发现,体温30°C时, von Willebran因子诱导的钙离子与血小板激活受体复合物的结合能力丧失。另有报道,在手术不能 控制出血时,中心体温32°C的患者极少存活。 二、代谢性酸中毒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继发于低血容量和组织低灌注的组织缺氧,进而因无氧代谢而乳酸生成增加。研究表明,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凝血病。例如通过透视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当PH7.4时,人血小板的内部结构和形状改变,从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另有研究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显示,在酸血症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通路的激活均下降。Martini等通过猪的模型研究证实,酸中毒不但影响凝血通路,还显著加快纤维蛋白原的降解速率。该研究还应用血栓弹力描述计测量显示,在酸性环境下,功能性凝血速度和强度均显著降低。 三、凝血病 ???????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大约1/4的创伤患者抵达急诊室之时,做任何复苏处理之前,便已经确立有早期凝血病。发生凝血病者病死率增加4倍。Macleod 等观察到,创伤患者抵达医院的早期阶段,PT和APTT即显示异常;回归分析显示, PT和PTT异常均为创伤病死率的独立预示因子。Gonazlez等随后的工作也证实,严重损伤的患者入院时已经存在凝血病,平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仅为1.8。 ???????传统上推测,凝血病是继发于液体复苏及血液稀释和低体温的直接结果。后来发现,创伤后凝血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较复杂。尽管血液稀释和低体温的确在凝血病形成中有一定作用,但目前认识到凝血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大失血所致凝血因子消耗、酸中毒和纤维蛋白溶解等等。有两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显示,低灌注是早期创伤后凝血病的重要驱动因子。此外,机体的抗凝因素和高纤维蛋白溶解状态似乎均与凝血病相关。已经明确,严重创伤所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与DIC完全不同,是机体针对创伤出血应激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专门命名为创伤休克性急性凝血病。 损伤控制性复苏的主要措施 ???????损害控制复苏策略致力于早期纠正致死三角的各 个方面,整合了容许性低血压、止血性复苏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等主要环节。理论上讲,损害控制性复是动态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外科手术、麻醉和重症医学等各专业医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协作,多种治疗措施同时进行,以便遏制致死三角的恶性循环,达到挽救患者的生命的目的。 一、容许性低血压 ???????通过积极的晶体液复苏来恢复正常的循环功能,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预防出血性休克的核心措施。人们关注的焦点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