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与无线传感技术的无锡碳收支研究:以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为例-生态学专业论文.docxVIP

基于系统动力学与无线传感技术的无锡碳收支研究:以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为例-生态学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要 摘要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要 本文首先以系统动力学(SD)理论为基础,利用 Vensim 建模软件构建模型, 对无锡市 2005—2011 年的碳收支情况进行研究。其次,利用无线传感技术,以东南 大学无锡校区为试点,对城市不同用地类型的环境进行了监测,得到不同用地类型 温度、CO2 浓度的差异,同时,结合环境因子估算并分析了试点地区绿地夏季固碳 能力。另外,将无线传感节点观测结果与 SD 模型结果进行了相互校验。最后,利 用 SD 模型预测无锡市 2012—2030 年的碳收支变化情况,并利用情景分析手段,探 索了无锡市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1 年,无锡市 整体表现为碳源,年碳排放量均值约 28.36 MtC。其中,人类活动系统碳排放量呈 上升趋势,平均碳排放量为 28.67 MtC。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11 年比 2005 年 累计下降 37.88%。工业部门为最强碳源,服务业与交通次之,居民生活相对较弱。 自然生态系统年均固碳能力为 133.26 gC·m-2·a-1,7 年间呈现上下波动的规律,2008 —2011 年年均固碳能力总体弱于 2005—2007 年。无锡自然系统平均年固碳量为 0.3 MtC,2007 年最高达到 0.4 MtC,2005 年最低为 0.2 MtC。(2)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不 同用地类型的地表温度、地表 CO2 浓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道路的地表温 度昼夜温差最大,达到 8~11℃,而建筑与绿地为 5~7℃。CO2 浓度平均日变化曲线 为“u”型,呈现出白天低、夜间高的特征。于早上 6:00 左右 CO2 浓度开始逐渐下 降,15:00 以后逐渐上升。从 CO2 浓度日变化波动幅度来看,道路绿地建筑;从 CO2 日平均浓度来看,道路建筑绿地。试点地区绿地夏季日累计固碳量约为-3.81 gCO2·m-2·d-1,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3)两种研究方法对于碳源/汇的判定结 论一致,均认为:交通(道路)模块为较强碳源,居民(建筑)模块为次强碳源, 绿地为碳汇。(4)基准情景下,无锡市 2005—2030 年整体依旧表现为碳源,碳排放 总量增长速率逐渐变缓。人类活动系统 GDP 保持稳定增长,平均增长率为 10.06%; 碳排放量在 2030 年达到 68.75 MtC,平均增长速率为 4.67%;碳排放强度在 2030 年下降至 0.19 tC·10-4yuan,是 2005 年的 1/4。总体达到“经济—碳排放”相对脱 钩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保持缓慢增长,2030 年固碳量为 0.37MtC,比 2005 年增长了 0.16 MtC。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同时控制人口增长速率、调整经济结 I 构与工业用能结构,提高植被覆盖面积,可使无锡市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更 大强度地完成减排目标。 关键词:低碳城市,碳收支,系统动力学,模型,无线传感技术,环境监测 II AB ABSTRACT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 theory of system dynamics (SD) and Vensim, this paper firstly studies the carbon budget of Wuxi, China during 2005—2011. Secondly, choose Dongnan University Wuxi campus as an experiment area to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of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by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technology, and then estimates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he green land in the experiment area in summer. In addition, mak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with the model results. At last, explore the path of Wuxi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by scenario analysi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 (1) During 2005—2011, Wuxi is a carbon source and the average annual carbon emissions is abou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