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区利用(1).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 12级土地资源管理 胡馨 目 录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 布,及其在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一、区位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区位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农业区位论 提出假设1)圆形范围的“国家”; 2)外围是荒凉土地; 3)只有一个城市,位于中心; 4)交通条件; 5)土壤质量与气候条件; 6)运输费用。 分析得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 农业区位论 辛克莱尔提出“逆杜能圈”。 分析得出: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在城市近处,农用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远离城市的农民,农用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 工业区位论 韦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寻求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 两个影响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以纳入到运输费用中。 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二、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 (一)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 农业生产对土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其演变过程受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时才得以表现出来。 杜能的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辛克莱尔模型可以更适用结合实际情况。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演变过程。 1、商业用地:城市的生产与生活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应符合方便生活的需求。 2、工业用地:集中——分散;分散——集中。 3、居住用地: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 三、土地区位配置原则 (一)地域分异原则 地域自然特性首先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在土地资源作为农业利用时,尤为明显。 (二)区位利用原则 土地利用存在着强烈的区位效益差异。 另外,土地面积有限,因此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非常重要。 (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在利用时要遵循生态规律。 (四)系统综合原则 既是自然综合体,又是经济综合体。 第二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布局理论的核心是以区位地区作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 中国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 农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文献 1、江晓忠,2003:《试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分区利用》,《福建热作科技》,第1期。 东部地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 中部地区:则充分发挥粮棉油菜等生产的比较优势; 西部地区:搞好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 2、陈江龙 、曲福田等,2004:《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管理世界》,第8期。 当前耕地保护政策中的“各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没有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发挥土地利用的空间比较优势原则,因此提出调整思路。 改进思路: 1、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的区域差异化。 2、基本农田布局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调整。 总体思路:全国实现总量动态平衡,但东部地区不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由在农业土地利用上有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来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 3、张英、张红旗等,2009:《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的研建》,《资源科学》,第12期。 4、白瑞娜,谢世友等,2011:《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30期。 评价准则:社会准则、经济准则、土地资源准则、 生态环境准则。 可持续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土地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模型: 以重庆市为例,得出结论: 1、耕地社会价值巨大,且呈增长态势。 2、城镇总体支付意愿与农村总体受偿意愿存在较大差距。 提出建议: 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意识。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使用农用土地资源。 3、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潜力。 4、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 5、建立健全土地法规,强化土地法制管理。 6、综合治理受污染土地资源,建设良好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5、王克强、刘红梅等,1998:《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

文档评论(0)

喵咪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