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理论问题三议.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化理论问题三议 石忆邵 提要本文对“城镇农村化”、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城乡四元经济结构与我国城镇化道路等三个城市化理论问题进 行了讨论,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四元经济结构 胀。由于我国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滞后,致使大量进入城 l“城镇农村化”的提法欠科学 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只能成为“隐性城镇人口”。但由 “城镇农村化”指的是由于城镇行政辖区的无限扩张 此而引出的另一问题是,我们不可过高地估计流动人口 所引起的城镇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人口比重不 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宜将全部“隐性城 断上升的过程u。笔者以为,“城镇农村化”的提法是欠 镇人口”都列入城镇化率这一测度指标之中。理由如下: 科学的。其理由是: 1.4.1人口由农村一城镇迁移在我国城镇化的发 1.1所谓“城镇农村化”,其表现之一是城镇中非 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城人口的流动是城镇 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农业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这种 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10%抽 城镇人口非农化水平的下降,是县改市、镇带村、乡改 样资料》,其中由农村迁往城镇的流迁人口只占全国各 区等行政区划因素而非经济因素主导作用的结果。由于 类迁移人口总数的48.53%;且各省(市、区)省内农村 大量的农业人口或村委会所属人口被划入城镇“版图”, 一城镇迁移量占该省城镇人口比例均很低,其中比例相 导致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但这种人口 对较高的四川、广东、内蒙、贵州、福建、湖南、广 非农化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城镇中非农业人口绝对 西、甘肃、青海、宁夏、安徽、江苏、河南等省、自治 数量的减少,也不表现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转变为农村或 城镇农业人口的过程。因此,县改市应视为加快我国农 %、2.4 村城镇化的过程,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造成了城镇农 %、2.15%和2.09%,其余各省(市、区)均在2%以 村化”。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没 下;省际农村一城镇迁入口数占该省城镇人口比例也很 有较好地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发挥经济 低,北京市为4.44%,青海省为3.48%,上海市为 因素的主导作用,而是过多地运用行政力量推动城镇化 3%,新疆和宁夏两自治区分别为2.8%和2.87%,天津 进程,是企望为填补发展差距而降低市镇设置标准的急 市为2.26%,其余各省(市、区)均低于2%。而只有上 功近利之举。当然也有城乡划分标准及统计方法上的问 述两类流迁人口对城镇化的推进具有实质性意义。 题。 1.4.2我国城镇流动人口要么进入正规部门做非 1.2“城镇农村化”的另一表现是城镇农村人口比 正式职工,要么进入非正规的第三产业部门自谋职业, 重超出常规水平。城郊农业人口的增长是我国城镇化发 且具有就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尽管乡城流动 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 人口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但对我国工业化和非农化 现象,而并非长期的、普遍性的规律,是我国非农化与 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成比例地增加。吲 城镇化进程相脱节的必然产物。只有农村城镇化才是城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所谓“城镇农村化”的种 乡关系演进的普遍规律。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真正意义 种表现,只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不谐音,是农村 上的城镇化一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速度仍较缓 城镇化失调发展的结果,而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