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吨聚甲醛改性车间的设计【开题报告】.doc

6000吨聚甲醛改性车间的设计【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开题报告 应用化学 6000吨聚甲醛改性车间的设计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2009年2月19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石化产业和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就是工程塑料,明确指出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从需求方面看,聚甲醛在工程塑料中排行第三,由于聚甲醛具有耐摩擦、耐磨耗及承受高负荷的优点,因而能够部分替代有色金属如铜、锌、铝等制作结构零件,同时,聚甲醛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张,除了在汽车、电子、机械等方面的应用,聚甲醛在医疗技术、运动器械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需求增长态势。 随着聚甲醛应用领域的突破,对聚甲醛的需求总量会不断增长,我国聚甲醛行业的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为此,对聚甲醛产业链的延伸,开拓高性能的聚甲醛产品。聚甲醛改性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拓展产品领域,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种类,保证公司持续、稳定、良性的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基本内容: 本项目生产规模确定为6000 t/a的改性聚甲醛,年操作300天,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为800 kg/hr,间歇性生产方式,生产9个不同的产品。 本项目主要采用物理共混的方式生产改性聚甲醛,主要由干燥、混合、挤出、切粒、包装等工艺单元构成,其中挤出单元为改性反应装置,其余都为生产辅助装置。该工艺没有中间产物,主要的副产物为聚甲醛的废料及其在螺杆挤出机中因受热过度而降解生成的少量甲醛气体。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产品设计系根据市场的需求,选用不同的助剂和工艺参数来提高聚甲醛某一方面的特殊性能,如:增韧性、耐磨性、机械强度、耐候性、阻燃性及热稳定性等。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 鉴于POM本身优点和不足之处,可通过对POM进行改性以弥补不足、彰显优点,提高POM的综合性能,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从而大大提高POM工业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工程塑料的优异性能。 聚甲醛改性可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包括共聚、嵌段、接枝、互穿网络,但由于聚甲醛本身的高结晶度和非极性,其分子链中既没有可以与其他聚合物反应的官能团,又难以形成氢键,增加了化学改性的难度。 因此,目前聚甲醛的改性以物理改性为主,包括共混、填充、增强、微发泡等。根据不同的需要,添加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助剂等,选用合适的工艺参数来提高聚甲醛某一方面的特殊性能,如:增韧性、耐磨性、机械强度、耐候性、阻燃性及热稳定性等。 技术路线: 1、聚甲醛的增韧改性:工艺原理、特点、改性流程及操作条件 2、聚甲醛的增强改性:工艺原理、特点、改性流程及操作条件 3、聚甲醛的耐磨改性:工艺原理、特点、改性流程及操作条件 四:研究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11月15日前 确定题目 2010年11月16日—12月31日 完成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2011年1月1日—1月15日 修改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2011年2月21日-3月1日 开题答辩 2011年3月1日-3月15日 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修改 2011年3月16日-4月8日 收集资料,修改论文研究框架,撰写论文 2011年4月9日-4月12日 提交毕业论文初稿 2011年4月13日—4月30日 收集资料,修改论文 2011年5月5日—5月10日 毕业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红军, 蔡绪福, 陈山玉, 等.聚甲醛耐老化性能及其改进研究[J].塑料工业, 2004, 32( 4) : 19~21 [2 ]李林, 陈明.耐紫外节能灯PBT 专用料的研制[J].橡塑工业, 2004, ( 3/4) [3 ]李宝霞, 王士财.耐候PVC/ABS 合金的研制及性能研究[J].聚氯乙烯, 2004, ( 2) : 37~39 [4 ]R.根赫特, H.米勒主编, 成国样, 姚康德等译.塑料添加剂手册[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5]Mamunya Y P,et a1.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07,47(1):34—42. [6]Nalini Uthaman R,et a1.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07,47(6):934—942. [7]Anon.P]~tics Technology.1994,40(9):53 [8 ]AⅡon.Modern Plastics,1994.71(8):85 [9] Eur Plastics Ne 1989.16(1) 35 [10] Anon.Pigsties Technology,1983.29(4),18 [11]An0Ⅱ M 。dern P Lastics Internation,1996.26(9):151 [1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