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莽人归属布朗族.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平县莽人归属布朗族 李增耀 冉柳明 一、解放初期关于莽人社会经济的调查   1957年2月,金平县组织了18人的苦聪访问团,由县委委员、副县长刘天德为团长,访问团与解放军边防部队民族工作队配合深入到苦聪人居住的森林中,寻访慰问苦聪人,动员帮助苦聪人走出森林定居,与此同时还深入到莽人村寨进行慰问。访问团在寻访慰问的同时,对苦聪人及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掌握了苦聪人和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访问团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于当年6月底完成了访问活动。根据苦聪访问团的调查,形成了“苦聪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初步调查并今后工作意见”,1957年8月1日,中共金平县委向省边委、省民委、地委、边工委,军分区呈报了《金平县委关于“苦聪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初步调查并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中对苦聪人、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民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是迄今为止,关于金平县苦聪人和莽人在解放初期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报告中将莽人称为“岔满”。   在苦聪访问团调查的基础上,1959年为了拍摄《苦聪人》社会科学记录影片和1960年为配合民族识别工作,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对金平县苦聪人及莽人进行了调查,并于1963年7月编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苦聪人社会经济调查(附: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之一》,这一调查报告专门附了一份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材料,标题为:“金平县第3区普角乡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调查人署名:宋恩常、李老腰,整理:宋恩常。调查中将莽人称为“芒人”。调查中谈到:“芒人的自称和他称:插满自称‘芒’,插满是当地傣族对芒人的称呼。‘插’傣语含义是高山,意思是住在高山上的芒人。可见这一称呼是生活在河谷的傣族就芒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特点而起的。”此后,莽人便一直称“芒人”。   二、解放初期莽人的社会经济基本状况   根据宋恩常和李老腰于1960年4月14日至25日的调查,1960年初金平县第3区普角乡聚居或者杂居的莽人共有64户,312人,其中男150人,女162人。分布情况是:雷公打牛12户、坪河下寨12户、坪河中寨15户、南科19户、草果坪6户。南科是莽人与瑶族、苗族杂居的村落,草果坪是莽人与拉祜族杂居的村落。   金平县境内的莽人都散居在第3区普角乡中越边境的高山林区,解放前几十户莽人散居在8处,即梅阿得汉得雷(雷公打牛)、宾河(坪河)、南木科(南科)、温布旺(龙树河)、米麻夏黑(管木寨)、屋梅西(那西)、典得(边界寨)、民那木(薄乌寨)等。在近似居留地的村落,少的一处仅有四五户,多的不超过15户。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帮助莽人改变分散居住的状况,并村定居,到1959年止,已由12个居留地并村4处。这次并居不仅改变了分散居住的状况,而且形成了与其它民族杂居的情况,改变了解放前当地各个民族多居一处的状态。   莽人生活地区的地理特点是高山林区,沿着河水发源地的河头,或者有溪水的山谷居住,森林和刀耕火种是其生产生活条件。   莽人社会早已进入铁器时期,但在生产和生活中还广泛使用竹器,竹器和芭蕉叶在生活中仍是重要的盛装器和炊具。   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用本棒打穴点播,同时少量种植糯旱稻,糯旱稻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品。莽人生活的地区,虽然有种植水稻的条件,但还不会种水稻,直到1957年才有个别人家种植水稻。   莽人善于竹篾编织,编织篾箱,篾凳、篾桌等,拿到勐拉街出售,赶一次勐拉街需要往返3天。有时到越南的勐梭和巴登去赶街。   1958年底至1959年初,并村定居后,莽人的生活状况逐步改善,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   三、“芒人”正名   “芒人”或是“莽人”早已引起有关单位及民族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调查研究。   1990年11月,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莽人简报》中谈到:“……越南境内有莽和芒两个族群,不能混用。我国金平县境内只有莽人,而无芒人。”   1994年,云南民族研究所编《民族学调查研究》1994年第4期刊登了王敬骝教授的文章《莽村调查报告》,文中说:“金平县有4个莽人寨子。莽人自称‘man’,当地傣族则称之为‘岔莽’。” (转引自杨六金《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48页)   我州民族学者杨金六,对莽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莽人”和“芒人”两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金平境内只有莽人,而无芒人的结论”。并且为“芒人”正名奔走疾呼,终于将“芒人”称为“莽人”。杨六金经过长达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写出了《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专著,书中介绍了他为芒人正名的经过:   “1980年后,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到我国境内的莽人村寨和越南境内的莽人村寨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后,将他们的历史、语言、服饰、宗教、习俗等加以综合分析,认为居住在我国金平县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