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现状与讨论.doc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现状与讨论.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现状与讨论常锁亮 1、2,唐永洪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现状与讨论 常锁亮 1、2,唐永洪 3,陈强 1、2,郝治国 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83;2.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山西 晋中 030600; 3.云南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处,云南 昆明 650034) 摘 要:根据煤田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现状,指出常规的的评价参数已不能完整反映观测系统的性能。 在煤田精细 构造和岩性勘探中,还需增加对采集脚印、反射弥散、目的层照明度和照明率等属性的分析。 通过对几种观测系统从 循环节、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等属性的分析讨论,认为:①对目前常用的 1/2 横向滚动的束状观测 系统应通过减少滚动线数进行优化;②在低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突出、勘探目的以构造为主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 构造成像的窄方位观测系统,在高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不突出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宽方 位观测系统;③同类型观测系统就其面元属性而言,斜交型观测系统普遍优于正交型观测系统。 关键词:三维观测系统;循环节;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采集脚印 中图分类号: P631.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以多道数字地震仪在 煤田系统的引进和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的应用为基 础,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 速推广与应用。 勘探成果为优化矿井设计、合理布 置采区与工作面、保障安全生产等提供了重要的地 质保障。 但多年以来煤田三维地震的构造勘探精度 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在个别矿区有下降的趋势。 作 者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施工队 伍技术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近几年市场恶性竞争造 成的勘探投入不断减少和施工周期越来越短等非技 术因素导致的技术投入不足外,更大程度上可能是 在技术应用层面研究不够深入、实际应用缺乏针对 性。 需要认真反思,找到切实可行的技术对策,努力 提高勘探精度[1-2]。 本文旨在从观测系统设计的角度,对目前参数 选择、属性评价的现状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与 不足,并提出解决或改善的建议。 横向接收线重合少(一般为 1/2 接收线数)等特点, 与二维观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沿袭了二维观 测系统设计的思想。 由于其具有横向滚动快、施工 成本低、效率高以及容易理解、便于实施等优点,在 煤田三维勘探中广泛使用。但该类观测系统炮检距、 方位角分布不均匀、静校正耦合差的缺点也是显而 易见的[3]。 目前观测系统性能的评价是基于水平层状介质 假设和水平叠加的理论基础,侧重于面元大小、覆盖 次数、最大偏移距、偏移孔径、常规炮检距及方位角 分布等参数与属性的分析。但是在高精度构造勘探、 岩性解释(煤层厚度、宏观结构、瓦斯富集程度等)研 究及复杂地区三维勘探中,对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4-9],仅考察这些参数与属性不能完整反 映观测系统的性能,需要对观测系统属性作更全面 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设计中对采集脚印、反射弥散、 目的层的照明度和照明率等属性的 分析也不容忽 视。 2 观测系统的面元属性分析 面元属性分析就是对观测系统的 CMP 面元进 行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 属性进行分析。 本文以目前常用的炮点穿过四条接收线的 8 线 8 炮束状正交观测系统(参数见表 1)为例,与在覆盖 次数(24=4×6)、面元大小(10m×5m)、道距(10m)、炮 点距(20m)等参数相同及最大炮检距参数相近条件 下的 45°束状斜交、 在一个接收线内放炮的直线型 正交及 45°斜交 4 种观测系统(图 1)就其循环节大 小、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等 3 种属 1 煤田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现状与不足 目前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各施工单位不论在 什么条件下采用的几乎均为一个排列片内炮点穿过 多条接收线的束状正交型观测系统(如 8 线 8 炮、8 线 6 炮、6 线 4 炮等)。 该类型的观测系统一般具有 接收线距小(一般 20~60m);炮线距大于接收线距; 作者简介:常锁亮(1972— ), 男, 中国地质 大学( 北京) 博士研究生 , 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 应用。 收稿日期:2008-08-13 责任编辑:孙常长 表 1 4 种观测系统参数对比Table 1 Parameter contrast of four recording geometries 8 线 8 炮 束 状 8 线 4 炮 表 1 4 种观测系统参数对比 Table 1 Parameter contrast of four recording geometries 8 线 8 炮 束 状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