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应对21 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doc

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应对21 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31 SOCIOLOGY OF ETHNICITY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第 89 期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2011年 6月15日 ※※※※※※※※※※※※※※※※※※※※※※※※※※※※※※※※※※※※※※※※※※※※※※※※※※※※※※※※※※※※※ 目 录 【论 文】 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马 戎 壮汉族群互为融合与同化和中华民族认同 韦玖灵 ☆☆☆☆☆☆☆☆☆☆☆☆☆☆☆☆☆☆☆☆☆☆☆☆☆☆☆☆☆☆☆☆☆☆☆☆☆☆☆☆☆☆☆☆☆☆☆☆☆☆☆☆☆☆☆☆☆☆ Association of Sociology of Ethnicity, Sociology Society of China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Peking University 【译 文】 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马 戎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软实力 21世纪既是一个科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金融贸易、资源获取、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外交攻防等领域开展激烈竞争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在各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每个国家都在积极争取不断加强本国的经济实力(GDP总量及增速、外汇储备、制造业和产品贸易份额、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本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誉、控制通胀能力等)、基础设置建设(交通、通讯、市政设施、水利、电网等)、国防能力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每个国家也必须同时关注本国“软实力”的发展与建设。 软实力(soft power)包括一个国家的内部凝聚力、主体文化被国民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在国际机构组织中的影响力等 20 世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即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第一个方面,就是全体国民对所属国家是否存在高度政治认同。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多族群(民族、种族)政治实体,各群体在语言、宗教、习俗和传统身份认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国多族群格局的形成,有的属于本土传统政治实体(帝国、部落联盟等)的历史延续,有的是外来因素如近代殖民地建构的结果或人口迁移造成。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是由西欧国家创建并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国家组织形式和国际法主体,由于其他各国历史基础、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各不相同,对本国各群体的称谓不同 各国对本国各类群体的称谓,既受到用本地语言表达的本土传统习惯名称的影响,也受到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会看到各国对国内群体的称谓中包括“民族”、“种族”、“族群”、“部落”、“种姓”、“部族” 各国对本国各类群体的称谓,既受到用本地语言表达的本土传统习惯名称的影响,也受到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会看到各国对国内群体的称谓中包括“民族”、“种族”、“族群”、“部落”、“种姓”、“部族”、“氏族”等等,词汇之间最初的翻译方法也给这些称谓上打上特殊的烙印。 传统的欧洲“民族”(nation)理念的目标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第二个方面,就是包括各族群在内的全体国民是否分享一个共同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追求,即共享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认同,这是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它可能以某种意识形态(如共产主义、自由主义)为主导,也可以是某种排他性很强、带有“政教合一”色彩的传统宗教为核心。只有当其在大多数国民中具有很强感召力并成为民众内心的共同信仰时,它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它对国民的凝聚作用超越人类学概念的“文化”(语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血缘祖先等,这些是构成“族群认同”的文化基础),甚至可能超越具有开放色彩的现代宗教 不包括具有中世纪特征、主张“政教合一”的宗教。。我们看到在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一个时期内,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大多数国民在内心所接受,这一共同信仰超越了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和传统的群体身份认同,团结了各族民众。我们也看到美国主流社会倡导的意识形态(个人权利、自由等)对具有不同种族、语言、宗教、祖籍背景的新老移民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多少带有“政教合一”色彩的宗教信仰,在中东、北非的传统国家中也扮演了“政治文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