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类健康与环境 人类生态学.ppt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人类健康与环境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了健康的概念:“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人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这一定义与生态学的健康定义相吻合。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正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种良好的平衡状态。 新大众健康的概念包括: 第一,健全和完善健康政策; 第二,开创有利健康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第三,鼓励民众团体积极参与; 第四,提高民众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五,改革医疗健康服务结构,使其适应人们的健康需求。 一、健康生态学内涵的基本要点 第一,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 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人类健康的前提。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是健康的大敌。 第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人体必须靠环境中的元素来建造自身,而人体对环境中元素摄入的个体差异和生态适应的差异,往往决定了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体和人群健康状况的差异。 由于地球上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某些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地方性氟病、地方性大骨节病等,以及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环境中某些元素超过自然环境的正常值,而人体并未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这方面的生态适应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病,都是疾病产生的生态学原因。 第三,人是杂食动物,处于金字塔营养级较高的位置。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食物来选择自己在食物网中的地位,也可以变换自己在金字塔营养级中的级别。人类需要健康的体魄,就需要调整自己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使食物链更长,食物网更复杂。而人类在食物网中的地位,与各地域人群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第四,社会经济环境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人类的疾病出现不同的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健康和疾病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五,健康不仅仅意味着不生病,而是人们的身体、心理,人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过程,以至行为的一种和谐与平衡。 人体是一个具耗散结构的系统。人体在能量上可分为体能、智能、情感能等三大能量层次,并且会产生相应的熵值,人体必须在这三个层次上不断地从环境中得到负熵,排出熵,才能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第六,人类的疾病往往与生物的生态适应和社会生态适应两个方面的不适应有关。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生物生态适应和社会生态适应来适应环境,由于生物的生态适应,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 当外部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机体可以通过自动调节的自动控制机制使体内环境保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当人体对环境的变化已经无力维持体内平衡,特别是与代谢相关的构成酶与适应酶已经发生障碍时,则是疾病的开始。 健康与疾病、疾病与死亡之间可以用非常长的尺度来衡量。 有人将健康状态分为健康、健康中间状态、不健康、半健康状态、病态、疾病、死亡七个阶段; 还有人把健康阶段分为最健康、健康、良好状况、小病、大病、危重病、死亡;进而还有分为形态健康、机能健康和遗传健康的观点。 这些尺度和阶段的划分,都是人的机体内环境与外部环境动态平衡之间的一种状态,也是人体自组织有序程度的状态。 二、人类生态系统的环境—健康框架 人类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居民与其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 人类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对于既是躯体的人、心理的人和精神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个人行为。 虽然人类在生物学方面都有着共同特点,但由于环境差异和个体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健康状况。 图 人类生态系统健康模式 在人类生态系统的环境结构中,对于人类健康直接作用的环境,又可以再细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家庭环境等。 因人的成长过程不同而可以分为母性环境、幼儿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等。 1 自然环境: (1)物理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气流、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噪声、 超声波、低频音、振动、低压、高压、气候。 (2)化学环境条件: 空气的化学组成:(O2、CO2、N2等) 有害气体、固体粒子(金属、无机及有机化合物)构成。 水底基质的无机及有机化合物,土壤的化学组成(N、P、K、重金属等) (3)生物环境条件: 病原微生物、病原动物(寄生虫、节肢动物等)。 景观、植物、栖息动物、土壤。 2 社会环境: (1)教育环境条件: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大学研究院。 (2)社会环境条件: 人口动态、静态、地区形态、产业结构、交通体制。 (4)病态环境条件: 犯罪、不法行为等社会病态现象。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