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论 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西汉名医淳于意:记录了儿科最早的医案 3、隋唐时期:专设少小科 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将妇人、小儿方列于卷首 5、《颅囟经》:最早的儿科专著,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6、“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其学术观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四诊中尤重望诊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 7、明代万全: 1)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等 2)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3)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 4)治疗上重视保护胃气 8、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麻疹专著,首次提出“肺炎喘嗽”的名称 9、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小儿生理特点 二、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 2、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学龄前期:3~7周岁,也称幼童期 6、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 7、青春期:受地区、气候、种族等影响,有一定的差异 三、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 一岁以上 体重(kg)= 8 + 2 * 年龄 2、变蒸学说: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四、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颅囟经》将小儿这种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 ) 2、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为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也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五、儿科诊法概要 1、望诊 (一)察舌 1)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于猩红热 2)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 3)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二)察口 1)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猩红热征象 2)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三)察二便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 (四)察指纹 1)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气关,第3 节为命关 2)方法:医生用左手食指、拇指固定患儿食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 3)辩证纲要:“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4)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 2、闻诊 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嗽(百日咳) 问诊 1)睡中惊惕、梦中呓语者,多为肝旺扰神,或胃不和而寐不安 2)睡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 4、切诊 1)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 2)囟门凹陷,为囟陷 3)颅骨开解、头缝增宽、头大颌缩、囟门宽大者为解颅 六、儿科治法概要 1、内治法 1)健康小儿不必靠药物来补益,长期补益可能导致性早熟 2)由于小儿服药时常有浪费,所以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更是如此 2、外治法 1)敷贴法 a.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b.举例: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治疗哮喘 2)推拿疗法:捏脊疗法是儿科常用的一种推拿手法 各论 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 第三节 胎黄 一、定义: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二、病因病机 1、病因: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2、病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3、病位:肝胆、脾胃 三、治疗原则: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 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 气滞血瘀证以化瘀消积为主 四、证治分类 (一)常证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变证 1、胎黄动风---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 2、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