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YPERLINK javascript:gotothis() 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 词源与起源   在西方,财政一词源于拉丁文Finis,原指结算支付款项,在16世纪,德国文献中采用“Finanz”,意为对欺诈等行为的裁定与罚款,到18世纪曾狭义地指国家收入。后来西欧各国使用的英文finance一词,因其原意泛指一切财务,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对国家的货币收支惯用publicfinance(公共财务)。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从西欧引入public finance,并借用汉语的“财”、“政”二字,译作财政。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度支”、“国用”、“岁计”、“国计”。“度支”、“国用”指国家的费用开支;“岁计”指国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计算;“国计”指国家财政。“财政”一词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设立财政处,为中国官方采用财政一词之始。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的后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来满足公社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但这只是将公社内部集体成员的劳动成果,通过分配用于公社内部的共同需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并实现其职能,通过产品分配和再分配使其掌握必要数量的社会产品,用于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独立的 HYPERLINK javascript:hotword(财政分配,,7890) 财政分配,产生了财政。也就是说,国家的产生使财政分配从一般的经济分配(社会分配)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经济范畴。但财政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以劳动者能够为国家提供剩余产品为条件,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在中国,对财政的起源还有不同的认识,如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在国家产生之后,财政分配活动才表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 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   中国自先秦至鸦片战争前的典籍及历代思想家的论述中,关于管理国家财政的原则和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量入制出与量出制入思想? ?量入制出的财政思想是在先秦时期提出和形成,并成为其后历代所遵循的理财原则。在唐代,杨炎首次提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理财原则,认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旧唐书·杨炎传》)。由此引起以后历代理财家对“量入制出”与“量出制入”的争论。如唐代陆贽率先批判杨炎提出的“量出制入”原则,指出 HYPERLINK javascript:hotword(量入为出,,4472) 量入为出是“圣王”之法,只有到政治衰败时才“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均节赋税恤百姓》)。明代的丘濬以及后期的张居正,也都坚持财政的“量入为出”原则。但在事实上,封建统治者总是交替使用“量入为出”和 HYPERLINK javascript:hotword(量出为入,,29978) 量出为入两种财政原则的,即使在杨炎没有公开提出“量出制入”之前,也是这样。   轻税思想? ?先秦各家除商鞅、韩非等少数思想家主张重税外,多数主张“薄赋敛”,即减轻农民负担的轻税政策。孔丘反对苛征,主张“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荀子·富国》)。历代理财家也大多主张轻税政策。在赋税征收原则方面,西晋傅玄面对封建赋税繁重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古代财政史上比较完整的赋税三原则,即至平(“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俭而趣公(赋役征课须从俭和为天下公利)、有常(租赋有一定的常制又较少变动)。他的公平负担、轻税和稳定税负三原则是对财政理论的杰出贡献。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实行等差的 HYPERLINK javascript:hotword(税收原则,,12452) 税收原则,把自耕和佃耕分别对待,“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读通鉴论》卷二)。这种明确提出自耕农和地主在税收上区别对待的观点,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形式是对土地课征,即所谓“任土所宜”(《周礼》)。唐代以前,赋税以课征实物为主。唐代杨炎提出 HYPERLINK javascript:hotword(两税法,,16160) 两税法,建议以原来的 HYPERLINK javascript:hotword(户税,,13074) 户税、地税为基础,重新确定税额,原来的 HYPERLINK javascript:hotword(租庸调,,4348) 租庸调折钱并入户税。但这一使实物贡赋向货币贡赋转化,符合赋税制度的发展方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