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传染病学第一章总论年精.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传染病学第一章总论年精.ppt

第七节 传染病的护理 一、传染病护理工作特点 1、执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管理方法;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传染病流行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4、护理工作范围广泛; 5、护士是传染病责任报告人之一。 二、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及护理程序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对发疹性传染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水痘、风疹多发于第1病日, 猩红热于第2病日, 天花于第3病日, 麻疹于第4病日, 斑疹伤寒于第5病日, 伤寒始于第6病日出现皮疹等。 皮疹的出现时间出疹顺序及分布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繁殖过程中不仅可以产生菌血症、病毒血症,而且可由其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同时也可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而发生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3.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根据传染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程经过,可分为: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典型、非典型等临床类型。 临床类型的识别对估计病情、判定预后、确定治疗方案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临床类型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传染病的诊断原则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 全面、准确地询问病史,系统、细致地体格检查。 应力争在实验室检查结果报出之前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适当地隔离、治疗。 (一)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职业、籍贯、发病季节、居住与旅行地点、既往病史、输血史、密切接触史、不洁饮食习惯史及预防接种等,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传染病诊断。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常规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免疫学检测 4、其他检查 项目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验和生化检查。 血常规检验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意义较大,如白细胞显著增多时多为细菌感染。 1、一般常规检查 2、病原学检查 (1)直接检出病原体 (2)病原体分离 (3)分子生物学检测 3、免疫学检测 (1)血清学检查 (2)皮肤试验 (3)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 活体细胞病理检查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慢性肝炎。 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CT)、磁共振显像(MRI)等也对多种传染病、寄生虫病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4、其他 强调早期隔离治疗,尽可能做到就近就地医疗。要加强护理,做好消毒工作。 二、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二)病原疗法 (三)对症疗法 (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一、管理传染源 (一)对传染病人的管理 早发现 早诊断 早隔离 早治疗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疫情报告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二)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与传染源密切接触过的健康人,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称接触者。 对接触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医学观察、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三)对病源携带者的管理 应对其采取管理、治疗、随访观察、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杜绝医源性感染。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做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