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2 一、语文学和语言学 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语言学包括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狭义的语言学指的是同语文学相对的现代语言学。传统的语言学称为 HYPERLINK /view/338556.htm \t _blank 语文学,以研究古代 HYPERLINK /view/70348.htm \t _blank 文献和 HYPERLINK /view/587551.htm \t _blank 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别:P3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王力)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二、中国有无语言学? 片面观点:没有,是语文学而不是语言学。 欧洲有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anguistics)的区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我们有的人也一切以欧洲模式自蔽,谓我国在“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都是属於“语文学”范围的,是“前科学”的。 原因:(1)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很少,至今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澄清. (2)根据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三点理由:P4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成果 驳斥:这些理由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1)研究对象:“文字和书面语”与“语言本身”并不对立 研究事实:古代语言学有优秀的著作,已超出语文学范围。如《方言》 (2)研究目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有它的目的,不能以此就判断它的性质。西方语言学最初也是为阅读古典文献服务的。 (3)研究成果:我国古代语言学是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文字、词汇、方言、语音 三、“小学” 中国传统语言学也被称为“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但小学最初是指教育童蒙的学校,后用来指语言文字的学习。P36 四、古代语言学史大致分期及特点: (1)先秦:萌芽时期,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 主要成就: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史籀篇》 名实关系大讨论——孔子、老子、荀子 (2)两汉:确立时期,小学的建立,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点 主要成就:识字课本——史游《急就篇》; 训诂学、词汇——《尔雅》、扬雄《方言》、刘熙《释名》、《小尔雅》; 文字学——许慎《说文解字》;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发展时期,语音研究开始,词义研究进一步发展 主要成就:训诂学、词汇——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孔颖达《五经正义》 文字学——《字林》、正字法专著 音韵学——韵书: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 (4)宋元明:研究范围扩大、承前启后的时期,以语音研究为特点 主要成就:音韵学——韵书:《广韵》、《集韵》、《中原音韵》、《韵镜》等 (5)清代到“五四”之前:鼎盛和转型时期,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点, 是对古代语言学的总结时期 主要成就:古音学研究、《方言》、《尔雅》、《说文》研究 语法研究兴起——马建忠《马氏文通》 知识点:三仓(秦朝)——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西汉史游《急就篇》:唯一流传下来的识字课本。 五、文字起源研究问题v 1、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传》:P39 主要观点:第一,文字不是突然产生,创造文字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第二,创造文字的是圣人,但没有明指是某一个人。 (文字不能也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交际工具) 2、“仓颉造字”说:不科学。如:许慎《说文解字序》P41 荀子《解蔽篇》: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一也。 文字起源的主要观点:圣人造字与仓颉造字。 六、“名、实”关系大讨论 名,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词;实,客观事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的本质问题。 1、背景:P41 社会变革,旧事物的“名”不适应新内容的“实”,名未变实已变 2、老子的观点:无名论,最早提出这个问题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含义:P43 主要观点:名称与事物之间没有本质联系,它只是表达概念的符号。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