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机理概论.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 热 正常体温和发热 正常体温:37±0.5℃ 低热≤38 ℃ 中度热:38-39 ℃ 高热:39-41 ℃ 过高热:41 ℃ 发热的概念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 发热是体温主动调节到较高水平。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某些疾病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或产热、散热功能障碍,称为被动性体温升高,也叫过热。 正常体温的调节 产热 1.热食,热饮(微) 2.食物氧化 3.组织产热:以骨骼肌活动为主 散热 1.肺 2.排泄物(粪、尿) 3.皮肤:辐射、对流、传导、蒸发、出汗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EP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介质的释放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EP)。 (一)、微生物及其产物 细菌 G+ 外毒素 G-内毒素 病毒、真菌等 (二)、非微生物类 无菌性炎症、恶性肿瘤等等。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内生致热原(EP) 在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下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EP细胞产生并释放的一种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EP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 IL-6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参与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特别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该区含温度敏感神经元。 目前认为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可能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正调节中枢,主要为POAH。 而在另外一些部位,如中杏仁核、腹中膈和弓状核则对发热时的体温产生负向影响,称负调节中枢。 负调节介质 热限——致热原静脉注射可引起发热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体温达到一定水平后,在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也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 EP的作用途径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EP可能是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然后导致调定点上移。 体温的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1(PGE1) 环磷酸腺苷(cAMP) Na+/Ca2+比值↑ 体温的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 黑素细胞刺激素等 发热的基本环节 ①来自体内、外的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的产生和释放; ②EP再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脑内,在POAH或OVLT附近,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后者相继作用于相应的神经元,使调定点上移。 ③由于调定点高于中心温度,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进行调整,从而把体温升高到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④在体温升高的同时,负调节中枢也被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上升。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体温上升的水平。 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产热↑↑ 散热↓ 畏寒、皮肤苍白、寒战、鸡皮疙瘩 2、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 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口唇干燥 3、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 出汗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一)代谢改变:体温升高1 ℃,基础代谢率提高13% 1、糖代谢:交感↑→糖元分解→血糖↑ └→O2不足→乳酸↑ 2、脂肪代谢:脂肪分解↑ 3、蛋白质代谢:蛋白分解↑→抵抗力↓ 4、水盐代谢:退热时要防止脱水 ㈡功能改变:(体温上升期,交感兴奋;体温下降期,副交感兴奋) ⒈心血管系统:体温升高1 ℃,HR增加10~20次/分;但伤寒病例外,出现相对缓脉 ⒉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持续高热,中枢抑制,呼吸变浅变慢或不规则 ⒊消化系统: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肠蠕动↓→消化不良症状 ⒋泌尿系统:尿少色深比重高,高热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 ⒌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失眠,谵语,昏迷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㈠利: ⒈疾病的讯号 ⒉单核巨噬系统功能↑ ⒊抗体生成↑ ⒋肝解毒机能↑ ㈡弊: ⒈过高热,可引起中枢神经细胞变性 ⒉过久发热,消耗体力,降低机体抵抗力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不要急于退热。 二、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体温过高(如40℃以上)使患者有明显不适、头痛、意识障碍和惊厥者。 2.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加重病体消耗)。 3.心肌梗塞或心肌劳损者(发热加重心肌负荷)。 4.妊娠期妇女 三、合理选择解热措施 1、药物 水杨酸类 类固醇 清热解毒类中药 不要滥用抗生素 2、物理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