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
;第一节 中药与天然药物概述;;一. 中药知识的起源;;二. 中药学的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年代:南朝梁代(约500年),收载药物(730)。内容组成(名医别录+本经+陶注),学术创新(1、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2、创诸病通用药,3、创朱墨分书体例),学术价值(1、首次整理《本经》,2、南北朝以前本草总结)。
南朝刘宋时期的雷斅《雷公炮炙论》为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
;三、隋唐时期
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
代表著作《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23人),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659年),收载药物(850),由《本草》、《药图》、《图经》组成(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质本草,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由国家组织编纂)。
《本草拾遗》,陈藏器著,补充《唐本草》之不足,并首创十剂。
唐代李珣《海药本草》为外来药专著。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为唐代的治疗专著。
后蜀韩保升《蜀本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官修本草。;四、宋金元时期
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
代表著作《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1108年成书,载药1558种,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各药后附列大量药方,互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
宋《本草图经》,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药剂学专著。
金元《珍珠囊》《药类法象》等丰富了药性理论如归经、升降浮沉等。
元《饮膳正要》为元代的食疗专著。;五、明朝时期
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
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著,1578年成书,收药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纲(部)、60目(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封建时代最后一部官修本草。;;;;三.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基础知识;四气: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平)
由神农本草经提出,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
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热—温—微温—平;五味: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甘、淡、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淡味和涩味。(辛)
确定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实际作用;3.药物的来源。
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2、苦味的作用
(1)能泄:清泄(清热泄火,治火热内炽证,栀子),通泄(通便泻下,治热结便秘证,大黄),降泄(降肺气,治喘咳,厚朴;降胃气,治呕恶,柿蒂)。
(2)能燥:清热燥湿(苦寒药,治湿热证,黄连),燥湿散寒(苦温药,治寒湿证,苍术)
(3)能坚:坚阴治肾阴虚相火妄动证(黄柏)
不良反应:伤津、 败胃。
;;;;;;;毒性分无毒、有毒、小毒、大毒。
1.毒性分级
(1)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3)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环节减轻或消除有害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以偏纠偏、以毒攻毒;中药的分类:
1.按药用部位分类——如根类(黄连、丹参)、叶类(大青叶、桑叶)、花类(金银花、菊花)、皮类(桂皮、厚朴)等。
2.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糖类的(枸杞子、党参、黄芪、茯苓)、含生物碱的(黄连、乌头、贝母)、含挥发油的(薄荷、陈皮、细辛)、含苷类的(人参、甘草、柴胡)、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
3.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4.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有效成分(a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有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氨基酸等,一般指单一化合物。如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连素)、麻黄中的麻黄碱、萝芙木中的利血平等。有效成分并不能完全代表中药的药效。
无效成分:中药中普遍存在的没有生理活性的一些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色素、树脂、无机盐等,不是绝对的。
生理活性成分:经过不同程度的药效或生理活性试验,证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
文档评论(0)